石嫣
25名年輕人,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有一位博士后,一位在讀博士,兩名碩士,還有很多本科生,目前居住在距離北京三環約40公里的一個村子里,他們的主要生計來源就是賣菜,未來他們希望的是可以生活在村子里,工作在村子里,生計的主要來源也是來自鄉村。
他們就是“分享收獲”里的年輕人。如果在村里找“分享收獲”農場,要這樣問:“您知道在村里種菜的大學生在哪兒嗎?”每次這樣問,村民都會很快地意識到如何指路。
從去年5月份到現在,村民一直都認為這些年輕人很奇怪,為何在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隊(指婦女、兒童、老人)的時候,卻有這樣一些年輕人畢業后從全國各地又來到村里?
鄉村在30年內的變遷,人與土地的距離遠了,我們與食物的距離也遠了,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所有這些,或許都是這些年輕人來到這個小村莊的目的。
小院只是一個普通北京農戶的房子,有5間正房和3間偏房,這就是我們自己笑稱的“home office”(家庭辦公室)。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舒適,但也很輕松自在,這種自在的感覺一路延伸到了我們的工作里面。有了自由的節奏就有時間去經營自己想走的路。
分享收獲估計是這些年輕人人生第一次蓄勢登場。很多時候他們是沖在第一線的,面對暴雨和寒冬都是一如既往地執著、耐心,如果我們能將這些健康的食物配送到我們的會員家中,他們又能夠吃得甜美,農戶能更多接受生態農業,那這些辛苦也不過是甜蜜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如果我們能到達高山的頂峰,那過程中的摔跤也就不算什么了。
對于我的這些青年同事,我內心充滿敬意,他們雖然親切地稱呼我“掌柜的”,我卻一直都感覺他們更像是我的家人。這些年輕人來自全國各地,山東、山西、陜西、河北……天亮,每個人用自己的步伐開始新的一天,有人在廚房燒火做飯,有人已經開始準備出發進城辦事,有人早就在地里跟農戶們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上下班擠地鐵,不用參加無謂的應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長了。
這周周末,農耕夏令營要啟動了,孩子家長問:“村里安全嗎?你們有野外生活經歷嗎?”這讓我想起前幾周,一個實習記者因為“一個女孩到郊區太不安全”而告訴不能來村里采訪。
我一直相信能夠選擇暫時離開繁華和充滿誘惑的都市,選擇身心的“遠行”,這些青年人不是有著不羈的天性就是有著對自由終極的追求。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定義不再是別人看起來的好和壞,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標,而是能夠專心地做一份事業。
我總是能在團隊年輕人認真的臉龐上看到堅定意志,看到他們創造一份事業的決心。他們需要一點時間,用創意、勤奮、堅持凝結成一個可以撬動成見的杠桿。分享收獲團隊已經創造了用少量資金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搭建團隊,組織農戶種植蔬菜、養殖畜禽,擴展北京順義和昌平另外兩個基地的卓越成績。家長在意的事情他們不是不做,只是有先后不同的順序。
他們對工作的專注、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對于弱勢的關注、對于平等的追求,不就是我們想追求一生的境界嗎?不就是我們內心想要向善的力量嗎?振翅之聲的力量,希望您能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