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連
詞類活用現象在成語中十分普遍。因此,研究成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對于認識短語或句子的語法結構,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對于學好古代漢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談談成語中的“動詞”用法。
一、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它在短語或句子中充當主語、賓語或定語,前面可以附加數量詞、指示代詞或形容詞。但它不能帶賓語,不能受能愿動詞或副詞的修飾。而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詞,大多能帶賓語,常受能愿動詞或副詞的修飾。如果一個短語或句子中的名詞不具備以上所說的名詞那些特點,反倒具備了動詞的特點,那么這個名詞就活用作動詞了。
1.名詞后帶賓語,該名詞一般活用作動詞
①如履薄水;②衣錦還鄉
例“履”,名詞用作動詞,當“踩踏”講。“衣”在此應讀yì,意思為“穿”。又如“禮賢下士”、“平步青云”、“狐死首丘”等。
2.名詞前有能愿動詞或副詞,該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能歌善舞;②不服水土;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例①“歌”前有能愿動詞“能”修飾,用作動詞,當“唱歌”講。例②“服”前有副詞“不”修飾,用作動詞,當“習、適應”講。例③“蠹”用法同②,“蛀蝕”的意思,類似的還有“可歌可泣”、“能文能武”、“不脛而走”、“不衫不履”等。
3.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且這兩個名詞之間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偏正關系,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
①夏雨雨人;②甕牖繩樞;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例①“雨雨”為同一名詞迭用,后一個“雨”應讀yù,用作動詞,當“下雨”、“落”講,該成語的意思是“夏天的雨落到人身上,使人涼爽”。例②“甕牖”、“繩樞”均為名詞連用,且這兩個名詞之間既非并列關系,也非偏正關系,其中“甕”、“繩”用作動詞,分別當“用破甕做”、“用繩子系”講。例③“老吾老”、“幼吾幼”用法與同②,前一個“老”、“幼”均用作動詞,分別是“敬愛”、“愛護”的意思。此類成語還有“春風風人”、“如日中天”、“南轅北轍”等。
4.所字結構中,“所”字后面的名詞一般用作動詞,因為“所”字常用在動詞前,有指代動作、行為對象的意思,構成名詞性短語。
①所寶唯賢;②無所事事
例①“寶”本為名詞“珍貴的東西”,在此用作動詞,意思為“以為珍寶、尊重”。例②“事事”中前一個“事”用作動詞,當“做”講,后一個“事”仍為名詞“事情”。
二、形容詞用作動詞
形容詞和動詞一樣,能作謂語,但不能帶賓語。若形容詞的后面帶了賓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了。有些形容詞從字面上看雖不帶賓語,但有時實際上也活用為動詞了。
①厚此薄彼;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文閃相輕
例①②“厚”、“薄”、“近”均帶賓語,用作動詞,分別是“重視”、“輕視”和“接近”的意思。例③“輕”雖不賓語,在此也活用作動詞,當“輕視、瞧不起”講。又如“耳目一新”、“強人所難”等。
三、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在語法結構上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在使動用法中,主語使賓語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在意動用法中,只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樣”,是見諸客觀事實的,意動用法只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是存在于主觀意愿的。
1.形容詞意動用法
形容詞后面帶賓語,表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這京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一般理解為“認為……怎樣”或“以……為怎樣”,其結構是“認為+賓語+形容詞”或“以+賓語+為+形容詞”。
①安貧樂道;②不遠千里;③自高自大
例①“樂”形容詞意動用法,“樂道”即“以守道為樂”。其余用法與①同。“不遠千里”就是“不以千里為遠”。“自高自大”是由“自高”與“自大”構成的并列短語,均屬倒裝,相當于“高自大自”,意思是“認為自己高明,認為自己偉大”,即“自以為了不起”。又如“不恥下問”、“貴耳賤目”等。
2.名詞意動用法
名詞放在賓語前面,活用作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理解為“認為……”或“以……為……”。
①幕天席地;②漿酒藿肉;③糞土當年萬戶侯
例①“幕”、“席”均為名詞意動用法。意思是“以天為幕,以地為席”,即“把天當作幕,把地當作席”。例②用法同①,“漿”即“水”,“藿”即“豆葉”,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把酒看作水,把肉看作豆葉”,形容生活豪奢。例③“糞土”用法同上,“當年”作“萬戶侯”的定語,此句意思是“把當年的萬戶侯看作糞土”,有卑視與輕蔑之意。又如“經文緯武”、“師心自用”等。
以上三種現象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文言文詞類活用現象也出現不少,教師若能正確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言文,從具體的活用情況入手,認識它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規律,也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盡量避免主觀臆斷、望文生義現象的發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實驗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