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審計風險問題已經成為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都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有審計的地方必然存在審計風險,審計風險無法降至為零,但是卻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維持在相對最低的水平。積極了解審計風險,正確認識審計風險,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審計風險,是當今審計工作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審計質量和信譽的關鍵,對審計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良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審計風險的有關理論與實務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的形成 審計風險控制 審計風險防范
隨著經濟活動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發展,審計所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審計難度就越高,審計風險也就隨之增大。很多知名企業被發現賬務數據造假嚴重,損失慘重甚至破產,投資人更是血本無歸。有審計就有審計風險,那么如何規避審計風險也就成為一直以來人們不斷探討的問題。
審計風險簡單來說是指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者漏報,而審計人員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營風險的加劇,法律法規制度的不確定和不完善,審計風險問題日益突出。我們知道,無論如何,審計風險也不可能降至為零。社會公眾由于企業財務舞弊造成損失時,往往會期望從會計師事務所取得利益補償。因此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意識,不僅是關系到會計師事務所在業內的生存,更關系到審計界的發展乃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持續性運行的重要大事,可見對審計風險的分析以及防范是很有意義的。
審計風險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是審計風險的客觀性。 人們只能熟悉和控制審計風險,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其發生的頻率和減少損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二是審計風險的普遍性。雖然審計風險通過最后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但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 三是審計風險的潛在性 。審計責任的存在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基本因素,假如審計人員在執業上不受任何約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就不會形成審計風險,這就決定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里具有潛在性。 四是審計風險的偶然性。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或審計人員并未意識到的主觀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為,審計人員在無意中接受了審計風險,又在無意中承擔了審計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 五是審計風險的可控性 。所謂可控性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審計人員可以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通過審計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審計風險。
一、了解審計風險的構成要素
審計風險的構成是指審計風險的組成部分。產生審計風險的因素是多樣化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組織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審計風險的構成的看法也不太一樣,但目前來說,我國審計界普遍采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總的來說,審計風險各要素相互獨立,固有風險并不影響控制風險,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又獨立于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各要素都不會等于零。在一般情況下,對于一個特有的審計項目,注冊會計師先考慮固有風險,其次是控制風險,最后根據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來考慮檢查風險。
那么審計風險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如何防范呢?又有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審計風險?
二、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的措施
(一)審計人員要提高執業水平和道德意識
審計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職業活動,審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對審計質量起著關鍵作用。審計人員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要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系統的審計工作制度,以確保審計工作質量;增強審計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強化業務培訓,不斷學習和掌握運用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法規,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保證執業的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全面普及后續教育;嚴格遵守《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及獨立審計具體準則與獨立審計實務公告,依法審計;嚴格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要求執業,遵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做好審計計劃,尤其是審計風險的分析工作;有效運用審計抽樣方法,重視審計取證工作;謹慎選擇被審計單位,并與被審計單位簽訂業務約定書;提取風險基金或購買責任保險;聘請熟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律師。此外,從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角度來看,除了提高執業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職業道德意識。審計人員嚴格遵守《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及獨立審計具體準則與獨立審計實務公告,依法審計;嚴格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要求執業,遵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做好審計計劃,尤其是審計風險的分析工作;有效運用審計抽樣方法,重視審計取證工作。職業道德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判斷是非對錯的準繩,同樣也是審計人員在審計業務中必須遵守的規范。謹慎選擇被審計單位,并與被審計單位簽訂業務約定書; 簽訂業務約定書,取得管理當局說明書以明確劃分審計責任和被審計單位的責任,明確審計范圍,預防審計風險,一旦審計風險成為現實,也可減少審計賠償損失。 還可以提取風險基金或購買責任保險;聘請熟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律師。
(二)運用科學有效的審計模式和方法
(1)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型。在審計模式上,應采用現代的風險導向的審計模式,它是通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來確定審計風險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因此,審計人員就必須致力與這一種全新的審計模式的研究,并盡快掌握和運用這種有效降低審計風險的新審計模式。
(2)交叉使用先進的審計方法。審計人員就要根據實際經濟環境發展要求掌握先進的審計方法,抽樣審計的廣泛使用相應加大了審計風險,所以應交叉使用傳統的審計方法來獲取審計證據,這樣所獲得審計證據不論從數量上還要從質量上都顯得更為充分,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三) 建立規范的審計程序
良好的經濟法制等執業環境是審計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只有有了良好的職業環境,注冊會計師才有可能在執業時堅持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使審計質量得到保障。
1.受托階段。要詳細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業務內容,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預測和分析,只有通過充分了解確認有承辦能力,才能簽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分清各自的職責范圍,并對委托事項進行協商。要如實向委托人介紹社會審計的規定,以防以后發生誤會。同時,審計機構還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證據,在簽約時要寫明委托方對提供的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負責等內容。
2.準備階段。事務所要根據承辦項目的要求和任務,以及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特點和情況復雜與否,確定選派專業性強、能勝任的審計人員組成審計組。制定好審計項目、內容、目標、方法和任務等工作計劃。
3.實施階段。這一階段的審計風險防范有三個重要環節:首先是審計取證,審計人員取得的證據必須充分、有力、合規合法、客觀真實,具有可證性,收集的證據一定要經過審計人員、被審計單位的主管和有關。
要規范審計程序、凈化審計環境必須治理法律環境,必須修改、補充、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理順相關法律法規的關系,克服審計中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問題。此外,審計機構可以連同監管部門一起,在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建立有助于良好審計環境產生的制度。同時還要加強同監管部門的溝通,可以使審計機構在進行審計活動時,避免遭受到外界力量的阻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審計風險的產生。
(四)加強審計監督
任何行業沒有了監管,就不能順利運轉。作為經濟把關者的審計行業,同樣需要有效的外部監督。監管部門應該加強改組審計行業的監管委員會,對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實施強有力的單獨監管。該委員會既要獨立于監管對象,又要獨立于審計人員服務的相關部門。委員會有質量監督復核、懲戒等相關職能,并也受到應有的監督。監管部門要把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執行最新的審計風險準則體系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查看注冊會計師是否在具體實施審計過程中所有的審計階段都進行了風險評估程序,有沒有嚴格執行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體系。還是只限于對會計資料的復核,從而遺漏了重要審計線索。因此當被審計單位已陷入財務困境時,審計人員應當格外謹慎。
隨著審計事業的發展,審計人員法律責任越突出,審計風險管理就越重要。 目前的審計工作現狀中,審計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解決審計風險控制的技術并使得以審計風險控制為基礎的審計模式在審計實務中得以運用,我國的審計實務才會產生一個新的局面。但通過分析審計風險的成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就可以對審計風險進行有效地規避,這將大大的提高審計報告的質量和審計工作的效率。總之,審計風險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審計人員必須牢固樹立審計風險意識,盡量規范審計行為,此外審計機構和社會各方面也做好協助和監督工作,努力提高審計質量,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防范審計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審計. 2009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79-355.
[2]張偉.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致富時代,2011(04)
[3]瞿君民.企業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與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1(18)
[4] 鄔雪蓮.會計事務所如何有效防范審計風險[J].中國審計,2010,6(11):45-46
[5] 趙文靜.淺談審計風險與防范[J].經濟師,2010,2(2):183-184
[6]王耀明.審計風險防范與控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03)
[7]徐英.民間審計風險的成因分析與如何有效地防范及控制.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47頁
作者簡介:張彥韜,女,內蒙古包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現任職于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