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鵬
摘 要:文章分析了現代生態型住宅小區的特點和功能,對其規劃設計整體構思進行了詳細探討。
關鍵詞:生態 住宅 規劃
1 引言
近年來,人們不斷研究有利于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其中“生態建筑”的設計概念成為了當今建筑設計的主流,綠色環保生態型住宅小區也就應運而生了。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把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維護,這才是生態建筑的基本原則和發展方向。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是要保持生態系統內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生態平衡,規劃建設生態住宅小區,可改善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空間環境。生態住宅小區是多維、立體、環保的工程,具備實用功能、環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并將該居住建筑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態平衡系統中。生態住宅小區需要既適應生態環境,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建筑,還有著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低污染、無毒、無害、延長建筑物壽命等優點,表達人性化設計,通風和采光良好,是人類運用科技手段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居住環境,使建筑物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2 生態型住宅小區的特點與功能分析
2.1 生態型住宅小區的特點
生態型住宅小區除了要注意達到舒適、健康外,還應體現生態效益,并呈現出一種新的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協調關系,其特點表現在:
1)提高綠化率。但是這種環境綠化決非簡單的栽種花草,而是結合生態學、建筑與美學、生物工程學、地理學、城市和小區環境規劃、水資源等學科,妥善處理好生態平衡并充分利用綠地建設。
2)節約土地資源與水資源。重視采用綠色建筑材料,這樣可節約土地。將有限的土地面積歸還人類,并合理利用其為當代和后世子孫造福。
水是生命之源,我國是缺水的國家,對于雨水和中水資源的收集和利用,遠不如西方和一些發達國家。我們不要等到水資源專家所預測的,到2025年水危機空前爆發時方才研究水資源的節約問題,到那時為時晚矣。
3)對垃圾實行分類處理。此項工作雖不屬于住宅建設的內容,但它是綠色環保、住宅物業管理工作。
2.2 生態型住宅小區的功能作用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可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調節地區氣候并減少污染物總量的功效,主要體現在:
1)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系指諸多生物與環境結合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總和及其相應的生態過程。內容包括生物物種、遺傳及其生態系統多樣性。此外,生態住宅小區可以保證城市自然生態過程的整體性、連續性,減少城市生物物種分布和流動的阻力,改造目前的環境,同時為生物提供最佳生存和繁殖環境。
2)調節地區氣候,減少污染物總量。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有效利用墻面、窗臺、陽臺等空間,種植花草、樹木等綠色植物。可達到吸碳制氧,凈化水體、調整溫濕度,改善區域氣候的功能;亦可減少城市噪音,可吸塵,可營造出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換言之,在相對投資環境下,住宅區綠化程度高,不僅有利于降低空氣污染,提供氧氣,保持水土,改善住宅氣候,而且有利于住宅區的美感。
3 現代生態型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構思
在現代的繁華城市里,人們為鋼筋水泥構架的現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靈可以休憩的綠色家園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結。在此筆者本著生態居住環境的設計理念,試圖詮釋一種嶄新的現代生態生活社區,從而營造一個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園。
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綠”和“水”,“綠色”在這里已從狹隘的色彩概念轉變為環保和生態意識概念。綠色不單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種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也。水在人與自然關系中起著特殊的協調作用。它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愉、輕盈、柔和的感覺,而且還具有凈化空氣等重要的環保作用。有了“綠”與“水”的完美結合,既能取得豐富的環境效果,又能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
3.1 具體規劃思路
生態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筆者設計思路的方向,體現“以人為本”和“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想。
3.1.1 對人與環境的思考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續都依賴于自然環境所饋贈的給養;同時,自然環境也只有被納入到人的生活軌跡中,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生活要素。人類的建筑活動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創造性勞動,毫無疑問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目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尊重生態法則,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免其遭受破壞。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環境之外,當然也因此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在從事建筑設計活動時,一定要從生態角度考慮,保護環境。
3.1.2 從生態角度看可持續性發展
這里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一個生態系統在永久的將來都能繼續有效地發揮其正確的功能作用,而不會受到那些關鍵性資源的耗盡或過荷的強迫而衰退。從現代生態型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上看,小區總體布局、單體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節能措施以及綠化系統的設計,都以遵循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目標。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筑物要相互輝映,同時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則考慮了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節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
3.1.3 空間結構的多層次性
從住宅的內部空間到外部交流空間以至公共復合行為空間的擴展,并與城市社會的交匯,這樣的層層推出將空間系統化。從園林、回廊、噴泉、休閑廣場、宅間綠地到游泳池、健身會所等,通過多個交流場所,創造一種自由漫步式的家園模式,將為人際交往傳統的延續和自我娛樂的健康發展提供設施保證。
3.1.4 自然再造環境
僅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個臨時性的自然環境并不能實質性體現生態社區的概念,能夠讓整個社區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來,讓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是生態型住宅小區的另一個著眼點。因此設計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把水引入園區內營造自然再造區。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居住行為的展開是通過人的活動在不同的場所實現的,場所的人格化和場所精神的營造是居住區生態環境設計的要旨,應充分表達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對自然的尊重,通過對居住行為的深刻理解,組織空間形態,創造一個高質量、高技術、高情感的生態型園林式居住小區環境,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