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劉彬
時下,越來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號,從微博、微信、微小說到微電影、微旅行等,我們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粉絲、關注、轉發、@,這些“微時代”特有的關鍵詞,構建起一個虛擬的新大陸,形成一股“微力量”,推動著傳統閱讀方式的變革。
在這個“微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讀書?
“微時代”的閱讀變化
前不久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18—70歲的國民對數字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
MP5閱讀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上升1.7個百分點。
數字閱讀接觸率的增加,昭示的不僅是閱讀載體的更新換代,更是在這種載體變革中潛藏的載體內容變化帶來的閱讀方式改變。這其中,與數字閱讀方式貼合度最高的微博、微信、微小說等,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形成了強烈沖擊。
“微時代”有很多新的技術、工具是要學習使用的,它不一定會改變原來傳統寫作的精神內涵,但可能會讓作者和讀者更好地溝通。《新京報》文化副刊主編肖國良指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之內,電子書和傳統出版物可能會分庭抗禮。有研究數據顯示,傳統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和電子閱讀的接觸率都有所上升。
“深閱讀”和“淺閱讀”的量都上升了,總體是全民閱讀的功效。“深閱讀”解決的是精神思考的問題,“淺閱讀”解決的是信息的問題。對此,肖國良認為,愛書的人首先應該成為閱讀的傳播者,無論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都是閱讀,不要把它簡單地對立起來,兩種閱讀形態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淺閱讀”解決的是信息,“深閱讀”解決的是傳統文化。只要把閱讀的種子播撒下去,閱讀就會在大家的生活中生根發芽。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也認為,“微時代”的閱讀也好,傳統的閱讀也好,只要能閱讀,人生就是豐富的。
微閱讀帶來的缺失
“微閱讀”的確帶來諸多便利,但人們在受益的同時,似乎也有缺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鐘覺辰認為,文學是去解釋一些不確定的東西,而在這個“微時代”,當我們只關注一些很表面的、確定的信息時,放棄了這些不確定的東西。這些都是“微時代”對傳統閱讀、“深閱讀”提出的挑戰,使得經典閱讀變得難了。但是,假如一味地沉溺在那種簡單、低級的愉悅當中,我們就會逐漸失去思考、創新、叩問心靈的力量。
“簡單、快速、犀利、生動,這就是‘微閱讀的魅力。”著名作家葉廣芩說,“但是,在‘微環境下,沉靜的心態、人格的韻味、德行的操守,被淡化了。我們健壯、我們快活、我們簡單、我們將諸多的書籍裝入電腦。”
民族文化需要積累,但不是某一個時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遠深埋在歷史當中,藏于書籍里。發掘、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責任。在“微時代”,我們還是應該抽一點時間讀點書,為自己留下點兒書。書是不老的東西,是中外圣賢留給我們的恩賜。不讀書,就不知道敬畏,就不知道感恩。葉廣芩如是說。
書本身也是有分量的。評論家解璽璋主張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包括學會選擇讀哪些書。有力量的閱讀表現為對內能夠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外能夠推進社會的進步。
為自己保留思考空間
微博也好,微信也罷,都是一種社交媒體,就像家里的客廳。我們需要這個客廳與人交流、互動。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被隨身攜帶的這個“客廳”占據了太多的地方。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認為,一個家如果只有客廳,沒有臥室、沒有廚房、沒有書房,甚至沒有衛生間,是不正常的。我們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書房、一間臥室,因為書房和臥室是用來面對自己的。
李敬澤認為,社交網絡正如一般的社交場合一樣,忙于應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加于我們的信息,我們可能沒有多少工夫來照看一下自己。我們應該通過閱讀,面對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
他指出:“閱讀在我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可能有點近似于書房和臥室,它確實不像客廳那么熱鬧,甚至帶有一種隱私性。我想閱讀可能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私事,我們需要保留閱讀的私人空間。”
“盡管我們處在‘微時代,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之下,大地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的世界并沒有變成一個微世界。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僅僅依靠一種‘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夠掌握的。我們可能還需要深長的眼光,需要對一個事物深長的思索。我們可能還得承認,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事情不是百多個字就能夠說得清的。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保有充分的求知熱情的話,我想我們就不會滿足于這種‘微。”
通過微閱讀,我們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多,有時候可能是所知過多。“不管是不是‘微時代,如果我們要對世界形成比較深入、可靠的認知,我們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點點的努力。”這是李敬澤所指出的需要深入閱讀的理由之一。
讀“閑”書,消除心靈的霧霾
刮風可以讓大自然的霧霾馬上消除,但人心靈上的霧霾如何驅散?心里不痛快,不高興,對未來充滿迷茫,這個霧霾怎么消除?“讀書,是驅逐心靈霧霾的良藥。”李敬澤道出切身體會。
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經典的對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烏鎮一座老宅子有一副對聯:閑居足以養老,最樂莫若讀書。這無不證明,讀書其實是一種生活狀態。
“我們必須承認而且要相信,讀書對我們會有現實、長遠的好處。”劉明清說。但他不贊成把讀書功利化或者工具化,“如果我們抱著功利化、工具化的目的去讀書,我們會發現大量的書實際上也沒有什么用處。”劉明清舉例說,讀了《百年孤獨》,未必可以找到好工作;讀哲學、讀文學、讀藝術,恐怕也不能為找工作加分。“但恰是這種平時沒有功利化的閱讀,對一個人的幸福質量、生活質量,是有正向關系的。所以說,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書,才能讓我們享用一輩子”。
任何來臨的時代都將過去,但生活的大地依然在那里。我們除了做那個在風中、在“微時代”的空氣中飄動的那支風信子之外,也要力求做一個有根的人。閱讀,我們的根很大程度上就扎在我們深長的、安靜的、私人的閱讀之中。
(張源薦自2013年6月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