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華 何明圓
1949年4月23日,伴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jié)節(jié)敗退,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qū)海軍在長江岸邊宣告誕生。人民海軍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百余年來屢遭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歷史的終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935年組建于四川旺蒼縣的紅軍水兵連是我軍歷史上成建制的第一支水上武裝力量,這支水軍為強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水兵連里的一些班長、排長后來成長為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南海艦隊的司令員。水兵連在旺蒼東河泅渡訓練、造船的舊址和數十里扛船的路線,是中國革命歷史獨特而又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今,水兵連組建舊址已成為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廣元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練兵旺蒼壩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從元厚、土城地區(qū)一渡赤水河,揮師西進至川滇邊的扎西集中,計劃北渡長江。川軍劉湘集中了36個團的兵力乘機南下,沿江布防,全力堵截中央紅軍渡江北上。中共中央致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要求紅四方面軍迅速集結主力,向嘉陵江以西進攻,協(xié)同中央紅軍作戰(zhàn)。紅四方面軍接電后,立即在旺蒼壩(今旺蒼老城)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強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紅軍在川南、黔北的活動。張國燾、徐向前、王樹聲,紅三十軍軍長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等直接指揮了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
2月中旬,為西渡嘉陵江的戰(zhàn)略需要,紅四方面軍決定從紅軍大學干部隊,紅三十軍、紅三十一軍的干部教員中抽調有一定游泳、劃船技能的指戰(zhàn)員共220多人,組建紅軍第一支水兵部隊,由王樹聲直接領導。在旺蒼壩王爺廟戲樓(今王廟街85—87號)召開的水兵連成立大會上,王樹聲到會并作了指示。水兵連由田啟堂任連長(后為杜萬榮),郭孝宏任指導員,下轄4個排、16個班,成為人民軍隊最早的正規(guī)水兵建制。
水兵連組建后,冒著嚴寒在旺蒼城北長灘壩一段東河里開始了浮水、劃船、架橋等水上作戰(zhàn)訓練,訓練基地在旺蒼長灘壩古渡口。
2月的川北,天寒地凍,朔風刺骨,河面上還結成一層薄薄的冰,但戰(zhàn)士們不懼嚴寒,只要一聲令下,立即撲向河中訓練。每天從早到晚,滔滔東河里涌動著無數“浪里白條”,練習浮水、劃船、架橋。由于天氣實在太冷,有兩名戰(zhàn)士先后被凍死在了水中,但戰(zhàn)士們沒有一人退縮。2月下旬,王樹聲到水兵連檢查訓練情況,對水兵連所取得的成績表示滿意,也指出了一些技術上的毛病。
3月8日,王樹聲率領一個步兵營來到水兵連,指導步兵、水兵協(xié)同訓練渡江。第二天他在訓練場觀看渡江演習,進一步提出了訓練要求。此后,又組織步兵分批地參加訓練。3月中旬,水兵連曾到嘉陵江上廣元虎跳驛一段試渡。
造船王渡場
為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紅四方面軍總部要求動員一切力量,在短期內造出至少70只船。為防止這一計劃被敵人識破,必須要選擇一個十分隱蔽的場所造船。徐向前率領參謀人員仔細勘察,最后將造船地點選在了離蒼溪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場。這里與主渡口相距不遠,中間隔著一座山,山高林深,山脊后還有個寬廣的平壩子,可以集結部隊,是隱蔽造船的好地方。
當時,沒有船塢、沒有工人,更沒有工具和造船用的原材料,紅軍造船困難很大。川陜省蒼溪縣蘇維埃政府發(fā)動人民群眾支援紅軍造船,嘉陵江東岸的老百姓紛紛參加紅軍,并愿意為造船出力。紅四方面軍還組建了一個由木匠、鐵匠組成的船工會,領導人為張正寬,船工會的主要職責是為水兵連制造和維修船只。
參加造船的鐵匠和木工,背著干糧、帶著工具,跋山涉水趕到王渡場;當地群眾從幾百里外運來大批木材,拿出了自己家里的床板、門板、棺木甚至油漆嫁妝用的桐油。在根據地人民的傾力支持下,一個150多人的“紅軍造船廠”在叢林中秘密地開工了。
老船工李在安受當地蘇維埃政府的委派,來到王渡場為紅軍造船進行技術指導。木工出身,時任紅三十軍政委的李先念,多次親臨造船工地,了解造船工程進度,并和工人們一起干活。紅三十軍軍長余天云、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余洪遠也先后到造船廠進行了動員。
在造船的過程中,鐵釘奇缺,而且連個最起碼的熔爐都沒有,工人們就從當地收集了許多破鍋、爛鐵和廢鐘,敲成一塊塊細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一個很深的熔坑,把碎鐵放進去,不分晝夜地燒煉。等碎鐵熔化后,經過錘打,做出了許多大小不同的釘子,保證了造船的需要。在根據地百姓和當地蘇維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王渡場紅軍造船廠便按上級提出的“小巧靈活,劃行速度快,便于搬遷”的要求,造出了75只長約4.7米,形似登陸小艇的“五板子船”。這種當地人叫做“毛蚌殼”的船,體積小、重量輕、劃行快,每船可容一個班的紅軍戰(zhàn)士,非常適合強攻渡江的需要。同時還如期制成3座臨時浮橋的構件。此外,嘉陵縣和嘉川造船工人400多人,還在貓兒跳、永寧鋪趕造了40多只船,并對船只做了偽裝。
強渡嘉陵江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源于秦嶺山脈陜西鳳縣嘉陵谷,自廣元起,匯合白龍江,蜿蜒出沒于深山峽谷之中一瀉千里,流至重慶后匯入長江。嘉陵江江闊水深,水流湍急,兩岸多是懸崖峭壁,地勢非常險要,堪稱天險。川軍鄧錫侯、田頌堯為了阻止紅四方面軍西渡,以52個團的兵力布防于約300公里長的嘉陵江西岸一線。
為了尋找合適的渡江點,徐向前帶人翻山越嶺,勘察沿江地形、水文情況,了解對岸敵情,最后確定在蒼溪城南至閬中之間的塔子山一帶實施主要突破,將蒼溪城上游25公里的鴛溪口和下游20公里的澗溪口作為渡江突破點。這一帶江面寬150至400米不等,水流緩慢,水深3至5米,岸灘較平坦,便于紅軍登陸作戰(zhàn);守敵是屢被紅軍擊敗的田頌堯部3個團,防守正面寬約30公里,前沿只有4個營,且士氣低落,防守較疏懈。
當地群眾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年僅10多歲的紅軍戰(zhàn)士張思德受命過江偵察敵情及兵力部署,憑著良好的水性,他潛泳游過了湍急的嘉陵江,并摸到敵人的工事里,端掉了敵哨兵,順利完成了偵察任務。后來張思德在延安燒炭時不幸犧牲,毛澤東為了紀念他,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篇章。
3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總部在廣元王家壩召開了連以上干部軍事會議,進一步研究了渡江戰(zhàn)役作戰(zhàn)行動。具體部署是:由余天云、李先念率紅三十軍在蒼溪塔子山附近五六里江面實行重點突破,渡江后立即向劍門關進擊;由王樹聲、張廣才率紅三十一軍從鴛溪口渡江,攻克劍門關后立即向昭化、廣元進取,以阻甘南胡宗南部;由何畏、詹才芳率紅九軍從閬中以北渡江,并從速消滅閬中、南部之敵;由王宏坤、周純全率紅四軍為第二梯隊,渡江后進取梓潼,紅三十三軍留守根據地。
1935年3月28日晚上9時許,嘉陵江面雨霧彌漫,能見度極差,正是渡江的極好機會。前線指揮部發(fā)出渡江的戰(zhàn)斗命令,水兵連迅速將70多只“五板子船”推入江中。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2個營和總部教導營的指戰(zhàn)員迅即登上小船,以瓢代槳向西岸猛進。不料在他們上岸拔掉三道崗哨,向東岸紅軍指揮部發(fā)信號時被敵人發(fā)現,奇襲立即變?yōu)閺姸伞<t軍設在塔子山上的20門迫擊炮和幾十挺機槍一齊怒吼,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突擊部隊的勇士們舍生忘死,浴血奮戰(zhàn),冒著槍林彈雨強渡嘉陵江,水兵連大船、小舟直取對岸。
“嘣嘣嘣!噠噠噠!”敵人以密集的炮火封鎖江面,嘉陵江面上騰起一個個沖天巨浪。突然,一發(fā)炮彈襲來,一只渡船上的老船工中彈犧牲了,小船忽被托上峰頂,忽被蕩入浪谷,紅軍女戰(zhàn)士石磨玉立即抓起雙槳向前狠命地劃。又一發(fā)炮彈飛來,船在巨浪中猛烈顛簸,石磨玉小腹中彈,腸子流了出來,鮮血濕透了衣襟,染紅了腳下的船板。她咬緊牙關,用手把腸子塞進肚子去,又握緊雙槳向前猛劃起來。登岸后,她雙手緊捂腹部,緊走幾步,倒在了血泊中。她睜著無力的雙眼,吃力地抬起頭,望了望戰(zhàn)士們遠去的方向,永遠長眠在了沙灘上。石磨玉家住蒼溪縣石家壩,犧牲時年僅19歲。
與此同時,其他兩個渡江點的紅軍也強渡成功。中午,紅四方面軍全部渡過嘉陵江。至此,川軍苦心經營的300公里江防,一夜之間被紅軍徹底沖垮。
蔣介石聽聞嘉陵江失守,大為震怒,于4月2日發(fā)電令:“查嘉陵江向稱險要,徐匪一部突破嘉陵江,蒼溪、閬中、南部亦竟相繼撤退,蓋川陜邊防剿匪督辦第十二路總指揮,四川剿匪軍第二路總指揮,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著即撤職查辦;其副軍長孫震,輔助不力,記大過一次。”
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實現了“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目標,為中央紅軍入川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水兵連船載紅軍先頭部隊搶渡嘉陵江成功后,晚10點開始架橋,戰(zhàn)士們把鵝卵石裝入竹簍,沉入江底,用一條條木船連成了寬3米多、長200多米的一座浮橋,并堅守橋頭、維護浮橋安全,直到5月任務完成,方隨紅軍主力之后北上長征。
紅軍西渡嘉陵江之后,在控制地區(qū)很快建立了縣、區(qū)、鄉(xiāng)、村蘇維埃政權機構。其中,在閬中建立起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一個是中發(fā)市蘇維埃,另一個是閬中縣蘇維埃,機關均設在古城內。
就在紅軍主力西渡嘉陵江,陸續(xù)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之際,敵卻以重兵向江東根據地進攻。駐扎在閬中城的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及宣傳部、后勤機關,紅三十三軍軍部由閬中城南的華光樓至南津關浮橋過江,轉移到西岸。
4月16日,敵二十一軍由南部方向襲來。嘉陵江以西的紅軍向梓潼、江油、北川方向逐步撤離。嘉陵江以東駐守閬中城的紅軍除留下少部守城和江防外,大部經沙溪場渡江西進。敵軍于南岸之奎星樓、錦屏山一線布防,向閬中城內炮擊,城內留下的紅軍、游擊隊員于嘉陵江東岸筑起工事,封鎖江岸,予以回擊。為了阻止敵軍渡江,當晚,閬中城里的紅軍和游擊隊員將嘉陵江邊的數十只渡船付之一炬。
4月17日凌晨,紅軍和部分游擊隊員離開閬中城,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場渡口過江,朝劍閣、梓潼、北川方向西進,踏上了新的征程。
1984年10月,83歲高齡的徐向前元帥飽含深情,親筆為蒼溪“紅軍渡”書寫3個大字。2001年“紅軍渡”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紅軍渡”風景區(qū)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