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劉儒

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產業可謂命運多舛。2008年,被稱為奶業地震的三聚氰胺事件,也讓方興未艾的奶牛養殖產業遭受重創。直至今日,當時賤賣奶牛、屠宰奶牛的場景猶在眼前。
5年來,奶牛養殖產業不斷進行著政策調整和自身修復。那么現在,這一產業境況如何,低迷過后能否迎來成功轉型呢?
8月中旬,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就河南而言,奶牛養殖產業出現了“危”“機”并存的格局:對養殖散戶和養殖小區來說,正面臨著一場大考驗;而規模化養殖場則在穩步興起。業內人士說:這正是政策調整和產業修復的預期結果。
“危”“機”并存
南陽市青云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云牧業)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二村。這家公司始建于2007年,占地面積180余畝,注冊資金2010萬元的大型養殖小區。公司總經理趙士儉情緒低落地告訴記者,按照規劃,青云牧業年存欄奶牛可以達到1500頭,剛建成的時候,存欄奶牛800頭,現在存欄不足200頭。
為什么這樣一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養殖小區,還沒有來得及創造財富,就急轉直下快速走向了蕭條呢?
趙士儉頗為感慨地解釋其中緣由:“由于養殖小區是托管型養殖企業,管理費用、設備維護、工人工資,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按照近幾年的牛奶行情,一年到頭基本無法盈利。”
相較青云牧業,位于新鄉市平原新區的豫澳奶牛養殖合作社的狀況似乎更為“凄慘”。
豫澳奶牛養殖合作社占地40多畝,最初由一位原陽人投資建設,后因經營慘淡,幾經易手。
透過合作社殘破的大門和柵欄,里面荒涼的景象清楚可見:一排排簡陋的棚舍旁邊,堆積著廢棄的草料和奶牛的糞便,一片狼藉;正值夏季,棚舍內不但沒有降溫設施,甚至連排水渠道都沒有,前兩天下了場雨,直到現在還滿地泥濘。
距離豫澳奶牛養殖合作社西北200米,是養殖戶孫秋亮的家。記者見到孫秋亮時,他正在清理牛舍,不到10平方米的牛舍里,養殖著3頭奶牛,里面潮濕黑暗,雖然兩臺電風扇不停地吹著,依然濕熱難耐。
孫秋亮說,雖然家里的養殖條件差,但還是要比合作社好許多,這也是他不去合作社養殖奶牛的主要原因。說起養殖奶牛的收入,他一臉苦笑。由于夏天奶牛產奶量少,孫秋亮養殖的3頭奶牛每天共產奶不到30公斤,每公斤3元錢,除去飼料,他辛辛苦苦忙活一天也就掙幾十元錢。
現在,在合作社養殖奶牛的大都是外地人,而且越來越少,即便是不收場地費也少有人問津。以前,像孫秋亮這樣的養殖戶在村里有好幾家,如今都不養了。
就在青云牧業、豫澳奶牛養殖合作社、孫秋亮陷入養殖困局的時候,在黃河南岸,一家名為河南中荷奶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荷奶業)的奶牛養殖企業,卻在穩步興起。
中荷奶業是一個標準化程度很高的規模化奶牛養殖企業,共有3個奶牛場,都是按照荷蘭標準建設的。
中荷奶業牛場的主要特點是有糞窖,有牧場,實現了全機械化擠奶、全機械化飼喂,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養殖技術。牛舍里干凈衛生,氣溫適宜,沒有絲毫異味,飲水區、采食區、休息區依次分開,為了防暑,每頭奶牛旁邊還裝有電扇和噴淋。
中荷奶業副總經理劉黨標介紹,中荷奶業現在一共養殖奶牛480頭,品種優良,每頭奶牛每天平均產奶30多公斤,年產量近9噸。由于品質好,所產牛奶每公斤售價約4.3元,比普通牛奶高出兩三角。
轉型之需
對于那些持續低迷的奶牛養殖企業來說,生鮮奶價格不高,確實是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陽市畜牧局畜牧科科長劉德奇認為,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國際市場的影響,國內生鮮奶價格一直處于低位。在利潤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人們養殖奶牛的積極性大幅下降。這樣的情形對奶牛散養戶,特別是對一些養殖小區來說,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對于奶牛養殖產業的一些唱衰之聲,河南省奶業協會負責人高永革并不認同。他認為,就整個奶牛養殖產業來看,雖然一些養殖散戶和養殖小區的境況不好,但類似中荷奶業這種標準化程度高的規模化養殖場正在興起。
目前,奶牛的養殖模式主要有散戶養殖、小區養殖和規模化養殖三種。高永革向記者介紹了不同養殖模式的收益情況:“根據目前的行情,一頭奶牛規模養殖場一年能掙五六千元,養殖小區能掙兩三千元,養殖散戶如果算上勞動成本的話,可能不掙錢。”他認為,造成這樣的收入差異,主要與管理、技術和投入有關。目前,除了規模化養殖場,大多數小區養殖和散戶養殖存在著管理不規范、技術含量低、資金投入跟不上等問題,這些都是導致奶牛產奶量低的直接原因,而年產5噸以下的奶牛基本上就不賺錢了。
據了解,目前美國高產奶牛每頭平均年產鮮奶9噸多,最高單產30多噸,而我國奶牛平均年產鮮奶只有5.5噸。實際上,養殖奶牛的收益是很可觀的,而過低的單產限制了養殖者的收益。
那么,如何提高奶牛的單產呢?答案是規模化養殖。
高永革說:“當前政府重點扶持的正是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規模化養殖場,鼓勵乳品加工企業自建規模化養殖基地,散戶養殖和小區養殖只是產業轉型的一個過渡。對于養殖散戶和養殖小區,政府正在探索路徑,引導他們向規模化養殖轉型。”
很顯然,按照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趨勢,小區養殖和散戶養殖將因產業模式落后而面臨主動或被迫轉型升級的問題。
發展抉擇
當然,任何一個產業的轉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需要一個長期探索和艱難抉擇的過程,對于奶牛養殖產業更是如此。諸如奶牛數量下降、爭奪奶源、牛奶質量安全等問題,都是產業轉型時期需要迎頭面對的。
根據有關統計數字,河南省奶牛的數量2011年為98萬頭,2012年下降到96.1萬頭,今年又增加到100.6萬頭,整體來看是穩中有增。
但是,在一些養殖小區和養殖散戶的奶牛數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為何奶牛數量還會有所增加呢?
“這是因為規模化養殖場的數量在增加。今年我們審批改造了60多個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并向國家上報了97個,我們鼓勵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培育了21個上萬頭的奶牛養殖大縣,重點扶持200頭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這些養殖場未來將成為奶牛產業的主力軍。”高永革說。
在乳制品加工企業不斷擴大產能、攻城略地的今天,奶源不足的情況確實存在,爭奪奶源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企業因奶源不足產能無法釋放的現象。比如今年7月,伊利年產39萬噸的液奶項目在濟源投產,就給原本平衡的河南奶源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業內有關專家說: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奶牛養殖產業還比較脆弱,存在著風險大,投資高,周期長,發展慢,環節多,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例的現象。這需要國家逐漸規范和調節產業鏈的利益分配關系,但不管怎樣,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趨勢顯然是不可阻擋的。
據了解,世界奶牛養殖的現狀是“奶牛頭數在減少,單產在增加”。毫無疑問,“提高單產,規模化養殖”正是我國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