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玉
話說三國時,魏、蜀、吳連年征戰。因魏國主戰場多在北方,夏季氣候干燥炎熱,魏國很多士兵染上了瘡疥。加之戰場上的不斷拼殺,將士們聲音嘶啞,傷口潰爛,無法得到根本治愈,魏軍戰斗力被嚴重削弱。面對這種困境,魏都督司馬懿遍求民間采藥者和醫家,得知在中原境內王屋山區有一種神草,這種草對醫治瘡疥等疑難雜癥有獨特療效。司馬懿便火速派人去王屋山采集這種神草,并讓士兵們用鮮葉榨汁涂抹創口,再煮神草服用,傷口愈合很快,身上的火氣、瘡疥也隨即消失,聲音清脆洪亮,精神飽滿。在一次和蜀國的交戰中,魏國以很少的兵力打敗對方,顯示了強大的戰斗力。司馬懿很是驚嘆這種神草的奇效,隨即命全軍上下隨身攜帶神草,并讓糧草部派專人駐扎王屋山區,常年采集,以備軍需,同時為了嚴密封鎖產地消息,還專門派出三千將士把守王屋山通往山西、河北等地要道,不使外泄。從此,魏軍將士得助于王屋山神草,再也不受瘡疥的困擾,個個英勇善戰,魏國也終于消滅蜀吳,統一中國。“三國歸晉”后,晉武帝司馬炎不忘王屋山神草為先祖征戰立下的汗馬功勞,遂下詔命名此草為“三國歸晉草”。
王屋山神草,經今人考證,也就是冬凌草。冬凌草是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碎米椏種的地上干燥草質部分,氣味微香,口感甚苦,具有去火消炎之功效。除王屋山外,在大別山、伏牛山等地域也有冬凌草出產,但品質稍顯遜色。在濟源,冬凌草的生長區域只限于海拔200~1000米的王屋山區山嶺中,因該區域具有馬蹄型盆地特征,使濟源冬凌草生長期較其他地區稍有延長、但個頭顯小,在冬天周身會結滿一層晶瑩剔透的銀白色冰凌,薄如蟬翼,煞是好看,且遇陽光照射不融化、風吹過不會掉落,這種結冰現象是濟源冬凌草獨有的,是故濟源冬凌草也常被稱為冰凌草、冰凌花。獨特的生長地理環境孕育了濟源冬凌草的獨優品質,其主要藥用(抗腫瘤)成分(即冬凌草甲素、乙素)比其他地域冬凌草高出14%~18%,其他有效成分如鐵、鋅、硒等無機元素含量也高出其他地域。因此,濟源冬凌草對治療咽炎、喉炎、扁桃體炎、口腔炎,抑制食道癌、胰腺癌、肝癌、肺癌等癌細胞生長效果更為顯著。
其實在濟源民間,一直是把冬凌草當作茶葉飲用,“王屋仙草”的美譽在民間也一直盛傳,直到1977年,濟源冬凌草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并編入《全國中草藥匯編》。2005年,濟源冬凌草通過了國家原產地地域產品保護。近年來,濟源圍繞冬凌草藥用功能開發出了冬凌草含片、糖漿、膠囊、沖劑等多種產品,并培育出了許多知名品牌,比如“濟世”“麗園”等。如今,發展特色冬凌草產業種植已成為濟源山區農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市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帶動農戶5000余戶,且規范化種植的冬凌草,其有效藥用成分含量比非規范種植的高50%,平均畝產量高60%以上,農戶通過種植冬凌草每畝可增加收益500~600元。中科院院士孫漢董評價濟源冬凌草“品種上乘有佳,農民收益可觀,藥用價值前景廣闊”,昔日的“三國歸晉草”正在成為山區農民的“致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