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市場主體,更應模范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和路線方針政策,主動承擔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
樹立寬廣世界生態眼光 自覺增強國際環境意識
在全球化時代,經濟的全球化同時意味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全球化。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融榮認為:作為共和國脊梁的中央企業,承擔著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責任,“是用來踢世界杯的”!包括中央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或者中國企業)要想在“世界杯”的國際競爭中獲勝,要想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獲勝,就應該以寬廣的世界生態眼光,認清并把握世界環境保護的歷史潮流,提升統籌國內國際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大局的能力,以自身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全人類共同呵護地球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工業文明的歷史轉變。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主義誕生一百年來所創造的財富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財富的總和還要多。這種財富在最近的百年間更是呈加速度增長的態勢。然而,與這種巨大財富增長相伴的卻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與深重的環境破壞。“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待著”。“人類對環境的最可怕的破壞是用危險甚至致命的物質對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這種污染多數是無法救治的,由它所引發的惡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轉的,它不僅存在于生物賴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組織中。在當今對環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學藥品是輻射線的兇惡但卻被人忽視的同謀,它們共同改變著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質”。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在她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中發出的吶喊,振聾發聵。
發生于1948年的美國“多謊拉煙霧事件”、1952年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5年的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的日本愛知米糠油事件……等一系列震驚世界的環境污染事件,不僅為《寂靜的春天》所描寫的可怕景象提供了鐵證,而且以其十分慘烈的方式喚醒了人類沉睡已久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寂靜的春天》的出版,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極大關注。1968年,意大利菲亞特公司董事長帕塞伊邀請了西方30位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和實業家形成“羅馬俱樂部”,討論人類目前和未來的處境。討論的情況在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中得到集中反映。1970年,日本反對只發展經濟不考慮環境保護的市民人數第一次以45%對33%的比例占據社會主流。1970年4月22日,美國2 000萬群眾參加了環保游行,這一天被稱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紀念,開啟了現代環保運動的先河。從此,環境保護的綠色運動、綠色組織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反思迅速升溫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的紛紛成立,促使聯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并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國共同保護自然環境。這標志著環境文化的理念開始成為人類共識。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文化的理念轉化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繼《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之后,《二十一世紀議程》《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一系列有關環境問題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文件相繼問世,標志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球共識持續深入。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確認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共同構成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2012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集中討論了綠色經濟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方面的作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框架兩個主題,以期實現重拾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找出目前我們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不足,以及繼續面對不斷出現的各類環境挑戰三大目標。
生態經濟革命要求現代企業必須進行綠色經營。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必須重建企業與環境的新型關系。美國學者R.布朗在《生態經濟革命》中指出:“‘在商言商,沒有利潤,企業無法生存,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能否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應該也攸關企業的命運。當世界以堅實的步伐邁向可持續發展之際,不管是大企業或是中小企業,皆有其應克盡之責和課題。”另一美國學者喬格·溫特在《企業與環境》中也指出:“總經理可以不理會環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將來公司必須善于管理生態環境,才能賺錢。”這些思想得到了發達國家政府與企業的深刻理解與普遍響應。
自“人類環境大會”之后,歐、美、日等國政府和企業便行動起來,環境保護成為了許多政府與企業的自覺行動。如1981年丹麥政府制定法令,規定啤酒和軟飲料只有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才可上市出售。丹麥聯合釀酒公司迅速回應了此項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復使用達30多次;日本的《家電循環法》,使上百萬臺舊家電變廢為寶;《汽車循環法案》使幾百萬噸舊汽車變廢為寶;《建設循環法》使幾千萬噸建設工地廢棄物變廢為寶。據美國國際環保商業公司統計的數據,美國企業新產品中的綠色產品,已經從1990年的5%提高到1997年的80%。到2000年,德國的廢鋼回收率為80%,荷蘭為78%,奧地利為75%,美國為67%。到2002年時,寶馬德國公司國內汽車回收處理再利用的部件已達到90%。美國杜邦化學公司認為:“要使公司繼續生存下去,就要在保護環境方面,勝過他人。”“應該告誡那些故意無限期拖延面對環境問題的公司,社會不能容忍它。”美國第二大化學公司也認為:“在你一開始選擇企業的產品及考慮它的發展戰略時,就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企業在規劃自己公司的發展方向時,若忽視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會被時代摒棄,進而逐漸消失。”
在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持續努力下,發達國家在傳統工業文明中曾經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治理,一種新型的生態工業文明形態得以正式確立起來并占據統治地位,他們在提升本國環境保護水平的同時,還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的環境保護樹立了標桿,甚至對其產品形成了某種綠色壁壘。
深刻認識中國環境形勢 主動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中國人口的繼續膨脹,開始越來越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1978年,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中國應制訂環境保護法;中共中央明確規定:對于那些嚴重污染環境、長期不改的,要停產治理,并追究領導責任,實行經濟處罰,嚴重的給予法律制裁。1979年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1982年我國將“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寫入了《憲法》。1984年中央將環保提到了“基本國策”的地位。1992年我國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刑法》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1999年我國將環境保護作為國家應履行的責任寫入了《憲法》。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2003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政府機關要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該規劃審批前,通過舉行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同年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明確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
然而,由于傳統發展觀念與發展方式未能轉變,這種重視卻未能阻止我國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的發生。
30多年的經濟迅猛發展與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加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國民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躋身世界第二,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然而,我國為此而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有關資料表明,中國的煤炭、石油、鋼鐵等能源消耗全世界第一,建材消耗全世界第一,原材料進口全世界第一;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10倍,污染是發達國家的30倍,勞動生產率是發達國家的1/30;化學需氧量排放是全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世界第一,碳排放是全世界第二,并很快將成為第一;我國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受到嚴重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工業危險廢物化學物質處理率不足30%;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3億多農民喝不到干凈的水,1.5億畝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屬污染,很難恢復;4億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凈的空氣,在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一半多的城市空氣不達標,其中1/3的城市空氣是嚴重污染,每年有1 50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患上呼吸道的各種疾病,據腫瘤專家統計,在我國每年200多萬癌癥病死者中,70%跟環境污染有關。2013年春天北方地區的霧霾和PM2.5濃度,更是令人談霾色變。
現實的嚴峻性還在于,與高消耗高污染并存的是我國資源的極度匱乏。資料表明,中國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人均資源占有率則更低。傳統工業化需要的土地、水和礦產資源三大自然要素,我國已耗損大半,今后的發展已經不可能靠國內資源來支撐。有人計算,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老污染以外,一些新的污染,如廢舊電子電器的問題、機動車尾氣問題、室內建材污染問題、食品飲料的化學添加劑問題等也接連而來。因為我們缺少資源,許多地方就進口洋垃圾,將洋垃圾中有用的部件拆了,沒用的就扔掉,造成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這在沿海城市十分突出,使部分地方的土壤、地下水重金屬污染非常嚴重。嚴重缺水與嚴重水污染、嚴重缺少耕地與嚴重耕地污染、嚴重缺乏資源與嚴重資源消耗,構成了中國當前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
事實上,造成中國環境保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未究現象大量而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發展思維與發展方式。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幾乎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對GDP的崇拜長期左右著政府官員和企業的行為。如在“十五”計劃時,各省市GDP的指標全都超額完成了,一些人因此升官,一些人因此發財,一些人因此上了廣播電視,但是能耗的指標和環保的主要指標沒有一項完成,全部都欠賬不說,而且還有反彈。在傳統的發展思路引導下,政府要財政收入,企業要短期利潤,官員要靠單純的GDP增長來反映業績,他們不僅不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環保上,相反,他們許多人迷戀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往往成為勞民傷財的高耗造污工程,許多花費不菲的節能減排設備設施,成了應付上級環保檢查的擺設。
普遍而嚴峻的資源環境危機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嚴峻的環境形勢,已經或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社會甚至外交后果。一是使中國對本土能源過度消耗而且發展質量不高、效益低下。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忘記了這些成績背后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和農村污染全面爆發,抵消了相當部分發展成果。據世界銀行所作的統計,僅空氣污染造成的一系列損失,將達到中國GDP的13%。這表明環境保護必將迫使我們回頭支付巨大的治理成本,而這些治理成本很可能抵消過去已經取得的經濟成果。二是直接帶來了嚴重的社會穩定問題。據統計,2005年全國共發生5.1萬起環境糾紛,上訪投訴40多萬起,以后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最近幾年來,隨著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各地環境糾紛的規模也呈現擴大加深態勢,引發了當地社會的動蕩不安。三是導致人民健康狀況惡化。種種污染造成的惡性疾病向低齡化、普遍化發展,癌癥村、兒童血鉛中毒、兒童白血病等患者大量發生,這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健康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存發展的質量。四是可能帶來嚴重的國際問題。現在各主要西方國家已經把環境保護和人權宗教聯系在一起,變成對華外交的主題之一。有專家分析,也許再過若干年,中國將處于更加尷尬的境地:要減排,是天文數字,經濟負擔非常重;要不減,在國際上將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的外交形象、政治形象、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種事情發生得愈多,人們愈會重新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愈來愈不可能存在。”中國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比之恩格斯所處時代面臨的情況,不知要嚴峻多少倍。因此,“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尤顯重要而緊迫。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做生態文明建設的表率
持續的全球保護浪潮與中國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加深了我們對恩格斯以下前瞻性論斷的理解:“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因此,當我們把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作為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態去把握和建設時,就必須對我們現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科技教育制度等各方面進行根本的變革,尤其是對傳統的發展觀念與發展方式進行根本的變革,做到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這是一個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環境全過程的系統工程。盡管在這個系統工程中,政府、企業與個人,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責任與使命,但由于企業是資源的直接消耗者和污染的直接排放者,所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就更為特殊而重大。
在中國宏大的企業群體中,由于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發揮特別重要作用,因而更應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始終走在前列、當好表率。
做承擔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表率。一般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有八大重點任務,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第三,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第四,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構建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第七,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第八,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對此,國有企業要根據自身所處行業和本企業的特點,逐一將這些重點任務中直接與企業相關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實到本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做出成效、創造經驗,引導其他企業一道前進。
做以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綠色發展的表率。實現綠色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以構建綠色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為主線,把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納入企業發展戰略、業務流程、運營管理的全過程,在生產流程上,建立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物流、綠色回收的閉合性循環經濟新模式,使本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更符合生態文明要求。要加快淘汰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老舊設備和生產工藝,大力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特別要著力培育和構建綠色發展的技術研發、技術轉化和技術保障體系,大力引進、培養科技人才,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能源和低碳生產新技術、新工藝。要著眼全球新一輪發展機遇,圍繞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新興產業,搶占世界綠色經濟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推動我國企業產業升級與發展方式的戰略轉型。要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的投入,重點加強對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技術以及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最新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廣大企業降低能耗、水耗,實現廢物轉變成資源的鏈接或進行無害化處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做全社會其他企業節能減排的表率。中央企業在積極發揮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節能環保裝備、技術和服務的同時,大力做好節能減排降耗工作。資料表明,在“十一五”時期,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到2010年底,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按可比價計算)比2005年下降20.3%;五年累計節能1.7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節能量的27.8%。供電煤耗、噸鋼綜合能耗居國內領先水平,部分企業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納入國家節能考核的190家中央企業,五年節能4 900萬噸標準煤,是節能考核目標的1.8倍,占全國千家企業節能量的32.7%。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36.3%,降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36.1%,降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3.7個百分點。特別是五大火力發電中央企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295.9萬噸,完成國家“十一五”減排總量目標的116%,超額完成國家發改委下達的任務。
如鞍鋼集團鋼渣處理率和利用率分別達到100%和70%,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武鋼在節能減排中實施了“三同時”,即同時設計對節能減排的項目、同時施工、同時向主體裝備一樣管理,整個投資在主體裝備中占11%~12%;耗“新水”從“十一五”初期的每噸27立方米降低到“十一五”末的4立方米,整個新水循環使用率達到97%,提前一年完成了與政府簽訂的“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南方電網還積極發揮電網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引導作用,通過實施火電機組“上大壓小”、推行節能發電調度、降低輸配電損耗、促進客戶側節能等工作,10年累計節約標準煤1.8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340萬噸。國家電網通過結構調整,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技術改造和科學管理,2009年平均供電煤耗比2005年下降30克/千瓦時,達到340克/千瓦時,提前完成了“十一五”355克/千瓦時的目標,位居世界先進水平之列。燕山石化實現了廢氣、廢料的回收利用,經過處理的廢水除一部分用作城市景觀用水外,還有一部分被加工成了礦泉水。通過先進工藝的加工,這種礦泉水不僅已經達到了飲用水標準,而且口感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大慶油田把節能減排與油穩氣增并步同行,努力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潔節約型增長。他們優化老區,少建站、不建站,采暖、供電、進站路等配套系統互為利用。簡化新區,積極推行“叢、樹、簡、智”的地面建設模式,大幅度降低了新區開發建設投入和運行成本。控制新建低效產能,堅持“靠精細水驅挖潛保穩產”。3年多來,與原規劃相比,大慶油田少鉆井8 715口,少建產能362.6萬噸,節約投資238億元,在轉變發展方式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做帶頭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規履行環境責任的表率。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采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應當看到,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法律與環境法規、環境標準,以及與環境相關的資源保護法律。但也要看到,一方面環境保護立法需要繼續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還比較突出。國有企業作為企業方陣中的國家隊,更應模范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為其他企業依法經營管理、遵守環境和資源保護法律、法規與標準發揮表率作用。以實際行動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上做出新亮點,在循環經濟發展與低碳技術上實現新突破,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與提升質量效益方面跨上新臺階,在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方面作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任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