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
“以財發身”和“以身發財”
《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句話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這里的“以財發身”和“以身發財”其實道出了兩種人不同的財富觀。“以財發身”是利用財富完成人生的理想,這里財富是一個媒介,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一個工具,財富是人的從屬。擁有“以財發身”價值觀的企業家就會處理好財富與社會的關系。“以身發財”則把追求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人變成了財富的工具,成為利益的奴仆。擁有“以身發財”的企業家就會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或鋌而走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其實是儒家義利觀的體現。在企業管理中,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對企業至關重要。
人們往往對儒家文化有所誤解,認為儒家只講仁義不談利益,其實儒家是義利并重的。“仁義”在儒家那里雖然是頭等重要,但是儒家并不反對對“利”的追求,認為“義”和“利”并不沖突,只是對“利”的獲取應該符合“義”的原則。《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獲取“富和貴”,即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違反道義去獲取財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認為一定是在遵守道義的情況下去取利。《論語》中還有許多關于義與利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等,這些都不是對“利”的排斥,而是主張先義后利,強調“義利并生”,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于物質價值。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被中國人奉為財神爺范蠡的故事。范蠡一生中,三次將掙來的財富分給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后又重新創業,而且在創業中始終以誠信和仁義為經營的出發點,他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于他的誠信和仁義,使他三次千金散盡后很快又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種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善舉,使范蠡的經商之道和誠信仁義遠近聞名、流傳后世。正因為他仗義疏財,從事各種公益事業,從而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的商業楷模,史稱“商圣”,被后人推崇為能帶來財富的財神爺的化身。
范蠡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處理好義利的關系,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看到許多百年企業,幾乎都是誠信負責任的企業,都是義利并生的企業。百年企業同仁堂之所以能夠三百年牌子不倒,正是源于將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和優秀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核心理念: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成就了同仁堂百年品牌。企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必須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利益換取利潤,最終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例如“三鹿奶粉”等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義丟到了腦后,結果看似強大的龍頭企業,一夜之間就轟然倒塌。
儒家義利觀告訴我們,一個企業絕不是單純的生產或經商的工具,而是一種經營生產或從事商業活動的社會組織,因此不應當以追求利潤作為唯一的目標。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機器的一個零部件,所以企業本身也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體現著一個民族的身份、一個時代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處于健康發展的狀態,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家一定要肩負責任,這種責任有對社會的回饋,有對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堅守,還有對后代作出表率的責任,而不是把獲取財富作為終極目標,成為金錢的奴隸。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中一定要處理好義利的關系,一定要樹立“以財發身”的財富觀,在經營企業時,一定要義利并生,不要“以身發財”,只有這樣企業才會走得更遠。
“人管”與“仁管”
西方的管理注重制度和流程,主要是靠嚴格的制度管理企業,因為制度是人定的,所以西方管理其實更多的是“人管”;中國企業注重的是人情世故和相互和諧平等的文化氛圍,所以中國企業更多的是“仁管”。西方在人性方面是主張性惡論,認為必須用嚴格的制度與法才能約束人的行為;中國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給每個人以仁愛和尊重,人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只要把“仁愛觀”落實到企業管理中,就會達到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仁管”是中國化管理重要的組成部分。“仁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仁管”的企業一定是以“仁愛”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它表現在尊重員工上,這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基本關系。有“經營之神”之稱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就認為,企業經營就是經營人,他曾說“制造松下產品前,先制造松下人”。日本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企業對于員工的充分尊重。尊重愛護員工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以員工為本,把員工放在第一位,只有充分尊重員工,員工才能尊重企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機械化等代替了人的直接勞動,但是這不意味著人要被技術化,人的價值和尊嚴更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仁愛觀”要求企業在處理與員工的關系時更多地講究德性的因素,而不只是發出制度化的命令。不管在孔子還是孟子那里,都倡導“為政以德”,德性的感化力量最強,強調德性其實是尊重員工的人性,“仁愛”型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人性化的。
其次,“仁管”的企業應當充分考慮和滿足員工的切身利益。首先,作為一種雇傭關系,“仁愛”體現在為員工提供好的福利,為員工營造一種充滿“愛”的工作環境。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企業除了滿足員工個人的利益,還應該考慮員工絕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有家庭有人倫關系的存在,員工的利益一定是與其家庭的利益關聯在一起的,因此企業有必要對員工的家庭有所體恤。據報道,山東一家企業從2010年起向全體員工的父母每月發數百元的“孝工資”,其中一位負責人很好地概況了“孝工資”的意義:“‘孝工資是企業替員工表‘孝心,讓員工工作得更‘舒心,讓員工父母更‘放心,也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了發揚光大,一舉數得。”孔子曾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是“仁政”的要點。企業在任用員工和安排工作時應當節用人力,有所限度,要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把“仁管”真正落實。
再次,“仁管”的企業文化能夠發揮員工的積極主動性。《論語·雍也》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愛的企業文化一定能夠對員工的才能加以珍惜,并能夠讓員工充分展現自己,員工在仁愛的企業文化中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單純地把工作當作賺錢的手段。任何一個企業,如若要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和發展,人才是最寶貴的,而只有營造一種仁愛的企業文化并實行仁愛的管理,從物質、精神等多方面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員工有一種參與企業管理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員工才能與企業融為一體。因此,“仁愛”的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所蘊藏的巨大潛力,使員工對企業有一種持久的歸屬感,不是只把企業當作獲取工資的場所,而是把企業當作自己不可失去的生活共同體,從而從根本上關心企業的發展。如果沒有“仁愛”作為支撐,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便很難得到員工的認同。
最后,“仁愛”的企業文化讓企業在對外的關系中表現出一種大仁大愛。在對顧客的關系上,企業要贏得顧客的青睞,必須要對顧客有一顆“仁愛”之心,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這樣才能真正在競爭中取勝,達到孟子所說的“仁者無敵”。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不能夠心慈手軟,“仁愛”的企業難免顯得迂腐。其實,那些倒閉破產的企業多半都是由于缺少“仁愛”所致。一個企業要想進入市場,但又缺乏“仁愛”之心,不講奉獻,只要索取,不講義務,只要權力,到頭來只能被市場驅逐。市場需要的是有仁愛之心的企業,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企業,“仁愛”的企業文化能夠為企業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企業在“仁愛觀”的指引下實現“仁管”,能夠獲得強大的軟實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