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
他少年成名,卻歷經坎坷。成年后,他拋卻從前的聲名,重新開始打拼,從媒體圈到文化圈再到娛樂圈,他有數種身份:著名情感專欄作家、明星經紀策劃人、資深媒體人、文化出版人、慈善大使、MBA同學會企業顧問……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只想過一種簡單舒適的生活。他就是李愫生。
童年曾是他的夢魘
李愫生,原名李鋼,1980年7月出生于河北邯鄲一個醫藥世家。李愫生小時候,家教極其嚴格。3歲時,父親不準他攀椅子、跳沙發;上小學后,不準他看電視,偶有犯忌就會遭到訓斥。父親脾氣不好,經常和母親起爭執。雖然不知道父母為什么吵架,但每次看到母親流淚的臉,李愫生都很傷心。后來,隱約有閑言碎語傳到他的耳朵里,說父親在外邊有人了,本就對父愛感知甚微的李愫生愈加感到不幸。
1991年年底,母親因肺癌去世,這對整個童年都是在父親的冷遇中度過的李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第二年夏天,一個陌生女人來到了家里。父親問李愫生的意見,他什么也沒說,他覺得這是父親的家,父親有權處理家里的一切,而自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孩子。
李愫生的童年里,沒有一個長期交往的小伙伴,他每天沉浸在書籍和自己的內心世界里。正是天真爛漫、貪玩好動的年齡,他卻整天一言不發,抱著線裝古書《本草綱目》和《紅樓夢》一字一句地讀,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上中學時,李愫生讀的是寄宿學校。或許是離開了那個有陰影的家,李愫生的心情開朗了許多,學習成績也很優異。從這時起,他開始用“雪俠”的筆名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作品,成為名盛一時的“全國十佳校園作家”。
外出闖蕩的艱辛和收獲
1996年,16歲的李愫生毅然離開了家,孤身來到鄭州求學,這一走便是17年。為了求學與生存,李愫生一直不斷地找兼職、做家教和寫稿子,早出晚歸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最困難的時候,他每天的生活費只有兩毛錢,一個饅頭就是一天的口糧;而自尊心極強的他,總是躲在圖書館一邊看書,一邊啃饅頭。
其實,剛開始,家里是給他寄過錢的,只是全都被他退了回去。他記得父親說過:“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這么難,你畢業后還得回來求我給你找工作。”李愫生知道父親還是有這個能力的。但他暗暗告訴自己,即使客漂異鄉孤獨一生,也不會再回那個“家”。他一直將母親的離世遷怒于父親。
1997年,李愫生參加了由河南省公共關系協會舉辦的公關培訓班,這是一個教會他公關禮儀和策劃創意的地方。多年后,每憶及此,他仍有無限感念,他把這里比喻成他人生經歷中的第一所社會大學和馳騁職場前的第一個演習臺。正是在這里,李愫生接受了他認為最專業的公關、策劃、創意訓練。培訓結束后,表現出色的李愫生被河南省一家知名廣告公司聘請為文案策劃。也正是這份工作,讓李愫生對為人處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幫助他深入了解了廣告、策劃業,完成了他經濟上與人際關系上的原始積累。
在學業與工作兼顧的同時,李愫生從不敢忘記豐富自己的閱歷,他閱讀書籍的范圍開始廣泛起來。李愫生想成長為一名有深度和理性的青年。為了擴大自己的視野,他還在廣播電臺、報社、出版社做過兼職。
在都市文化里徜徉
對文化摯愛的李愫生,一直在尋找文化與市場的平衡點,他想把文化與經營、策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00年,大學畢業的他從一位朋友那里聽說,河南省文聯的一家文化類雜志要改版,需要人手。當時,出版界還沒有一份以辛辣、幽默風格著稱的都市文化刊物。李愫生拿著厚厚的策劃書和雜志主編長談了一次,他們的思路不謀而合。于是,當時只有20歲的李愫生,開始在那樣一個省級事業單位工作。或許是他太年輕,關于他的謠言開始傳播,有人說他是領導的親戚,也有人質疑他的工作能力。但李愫生從不辯解,他用自己的成績回應大家的質疑。沒多久,他就成為該雜志的主力編輯和策劃者之一,工作如魚得水,流言飛語不攻自破。
李愫生的外表顯得溫文爾雅,可在骨子里,他卻很堅毅,他想辦到的事一定要想辦法辦到。比如,為了推動“文化的平民藝術性”和“普通人與時尚的對抗”,讓文化與市場結合得更緊密,李愫生跑遍了整個鄭州,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鄭州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20多家高等院校舉辦了演講報告會。
在有一定的基礎后,李愫生有了更大膽的想法,他想從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切入市場。2001年,李愫生聯合河南信息廣播電臺《流行風音樂坊》欄目推出了“中國歌曲排行榜”,實施媒體互動、強強聯合策略。這一節目每天推薦一首來自內地及港、澳、臺地區的優秀單曲,經由聽眾投票的方式,每月選出10首上榜歌曲。為此,李愫生還組織成立了藝術俱樂部……他總是想到什么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在成功舉辦這些具有轟動效應的活動后,他在省出版界和文化界賺足了名聲。
工作之余,李愫生沒有忘記文學創作。他在《讀者》、《國際日報》(美國)、《大華商報·作家文苑》(加拿大)、《澳洲僑報》(澳大利亞)、《美人魚》(丹麥)、《中華日報》(泰國)、《普覺》(新加坡)等國內外數百家媒體發表的作品,被多家報刊轉載,部分作品還被改編搬上熒屏。2009年10月,澳大利亞《澳中周末報》“世界華文作家園地”為其推出作品專版。
李愫生在河南省文聯旗下的這家雜志一直工作了10年,組織策劃了很多文化藝術、明星活動,也因此認識了眾多文化、娛樂圈的好友。李愫生想用自己的文化、娛樂資源,真正地為社會做一點兒事情。2012年,李愫生聯系了上百位明星藝人,做青春公益行。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世界慈善大使全國冠軍總決賽”活動中,李愫生與《人民日報》編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石英先生以及中央電視臺資深導演李東平等,一起被聘請為全國總決賽的評委及頒獎嘉賓。活動期間,李愫生連續數天帶領選手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去烈士陵園向紅軍英魂獻花,為貧困學生愛心募捐。在“2012世界慈善大使全國冠軍總決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捐獻20萬元善款給赤水市兩河口鄉的貧困學生,并表示將繼續資助該鄉100名貧困學生每人每年2000元直至大學畢業。活動結束后,因為善心與愛心,李愫生被聘請為“世界慈善大使全國大賽”終生評委與愛心大使。
用愛化解家庭矛盾
童年的遭遇讓李愫生一度不愿意回家。他想家,想起就會流淚,但他從來沒想過回家。家里除了爸爸和妹妹,又多了繼母和她帶來的哥哥和弟弟。繼母經常和父親吵架,一如生母在世的樣子。1999年春天,繼母帶過來的弟弟因一時賭氣服毒自殺,沒有搶救過來。繼母悲傷欲絕,要和父親離婚,哥哥要帶著繼母離開家。李愫生被叫了回去。家里的關系變得異常緊張,繼母怒氣沖沖地要父親承擔罪責。看著孤獨蒼老的父親,李愫生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很在乎父親。李愫生跪在繼母面前,祈求她的原諒,求她不要離開,說他愿意做她的親生兒子。那一刻,李愫生已經不再是小男孩,他了解父親多年的苦楚,他想用愛來救贖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繼母在他們家丟失了一個兒子,這是她心里的刺。李愫生想彌補她,拼命地對她好。2001年,剛參加工作的李愫生工資并不高,除了必需的生活費,多余的錢他都補貼給了家里。為了讓繼母開心,他還經常給繼母買吃的穿的,帶繼母出去旅游散心。雖然很累,但他不想放棄自己對這個家的責任。
2004年,繼母因多年前的膽結石手術不成功后遺癥發作,腹部絞痛難忍。在送繼母去醫院的路上,哥哥為了省錢想帶母親去別家醫院。李愫生當即大怒,斥責哥哥:“不用你出錢。再換醫院,你覺得咱媽還能撐住嗎!”繼母在鄭州住院近兩個月,李愫生不分晝夜地精心伺候。繼母終于被他的真心感化。繼母一直覺得對不起他,他卻勸繼母千萬別放在心上。他說,他早就原諒了他們,也沒想過恨他們,恨會讓自己的心變得丑陋。
自16歲時出來闖蕩,李愫生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本真和善良,使他贏得了眾多知心朋友,也寫出了很多感人的文字。這么多年來,李愫生對世事、人生最大的感慨是:用愛照見的是愛,用恨照見的也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