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的他,在電視上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搖旗吶喊。同校的一位女教師當場反駁他,說:“你的女兒畢業于清華大學,現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你這么支持學生創業,為什么不讓你的女兒也去創業?”他面不改色地說:“如果是一只鳥,就應該讓它在天上飛;如果是一條魚,就應該讓它在水里游。教育的悲哀是,讓會飛的鳥和會游的魚同時在路上跑,讓魚和鳥都不得好死!”一席話獲得觀眾的強烈共鳴。
他就是人稱“創業教父”的賈少華。其在校創辦的“淘寶創業班”培養了許多身家上千萬的學生,創造了眾多財富傳奇。在賈少華看來,無論是埋頭讀書還是大膽創業,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適合的就是對的。
讓孩子把興趣發揮到極致
2002年,賈少華還在讀高二的女兒賈湛湛參加了全國生物學競賽。從小就熱愛生物學的她在高手如林的比賽中一舉奪得一等獎,取得了保送上大學的資格。女兒得獎的消息一傳開,朋友們紛紛向賈少華請教培養孩子的訣竅。
其實,賈湛湛對生物的興趣要追溯到她的幼兒園時代。那時,每逢周末,賈少華總會帶著女兒到田野、山坡、河灘上去采集小花、野草,捕捉小蟲,收集各種石頭。生活領域的擴大使賈湛湛接觸的事物多樣而且新鮮,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激發了她對未知世界的興趣。賈少華經常鼓勵女兒,讓她對不了解的事物多問為什么。
一年冬天,賈少華帶著女兒在義烏郊區裸露的河床上尋找樣子奇特的石頭。無意間,賈湛湛拾到一塊年輪清晰、有拳頭大小的樹木化石。她感到非常好奇,舉著手里的石頭問賈少華:“爸爸,爸爸,你快看看這是什么?”賈少華饒有興趣地看了看,說:“可能是一塊樹木化石。”聽了爸爸的話,賈湛湛像得到了一塊寶貝,她用凍得發紅的小手不停地翻看著石頭,興奮地對賈少華說:“哇,這是不是年輪?”
看女兒對這塊化石這么感興趣,回家后,賈少華帶著女兒一起查閱了有關化石的資料。每當找到有關的資料,賈少華就會讀給女兒聽。對于樹木變石頭的原理及歷程,賈湛湛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她總能全神貫注地聽,對于相關的照片總是看了又看。在看到杭州岳王廟里陳列的化石圖片時,她不停地跟爸爸說:“這些化石真是又高又大啊!”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賈少華一家三口總是在尋找化石中度過周末的。賈湛湛漸漸地知道了在哪些地方更容易發現化石,采石場成為她最喜歡去的地方,那里有很多被采砂工拋棄的在房屋建成后沒有用上的大鵝卵石。果然,她多次在亂石堆中找到了她想要的化石。每次的發現都給她帶來巨大的快樂。收獲大的時候,搬運就成為重要的負擔,賈少華和女兒都成了搬運工。一回到家,賈湛湛顧不上疲勞和滿身的泥濘,趕緊把新發現的化石與保存的化石做一次系統的比較。
直到今天,賈少華家的院子里和賈湛湛的房間里仍然完整地擺著當年他們尋找到的化石。對著各式各樣的化石,女兒總會向爸爸提出很多疑問:木頭怎么不腐爛而成為石頭呢?那些草木不長的山上當年一定是樹木參天,樹林怎么被毀了呢?河床上的化石是本地的樹木還是外地的樹木演變而來的?樹木的化石要在怎樣的條件下才 能完成?
賈少華帶著女兒尋找化石的行動,隨著城市的擴大、江濱公園的建設,在賈湛湛讀小學二年級時就結束了。但化石給她帶來的思考卻一直延續了好多年。她也在其中培養出對大自然的熱愛。
從上幼兒園開始,賈湛湛就飼養過螞蟻、蜘蛛、蚯蚓、金魚、雀鷹、蠑螈、烏龜、兔子、小狗、錦鯉魚等小動物。她甚至把一窩剛出生不久的粉紅色的小老鼠帶回家,并用棉花包裹起來。對于《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電視節目,不論有多少作業或第二天要考試,她也總是一集不落地看完。小學畢業的那年暑假,她在一個星期內就看完了英國博物學家維勒德·普萊斯撰寫的關于動物的科普書籍《哈爾·羅杰歷險記》全套13本。
對植物的興趣也來自賈湛湛自己的發現。當在田野中尋找到一種未曾見過的植物時,她總是歡呼雀躍地將其帶回家制作成標本。到了小學四年級,賈湛湛已經能辨認數百種植物,對于公園、田野里的多數花草、樹木,她都能叫得出名稱。
興趣不僅讓賈湛湛在發問和探索中得到了無窮樂趣,也讓她在全國性的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偶像的力量不可小覷
賈湛湛對物理學的興趣與她接觸的一些信息有關。賈少華清楚地記得,在女兒上初二時,他正在華東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同寢室學物理的研究生向他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本原理,說如果光速超過每秒30萬公里,那么,時間和空間就會發生變化,人們回到以前也就成了可能。回家后,賈少華向女兒講起此事。賈湛湛聽完一動不動。賈少華以為她沒聽懂,就問她能不能理解。她點了點頭,然后自言自語地說:“他怎么想得出來?”科學的奧妙讓賈湛湛著迷了。
后來,賈少華又給女兒買來了《時間簡史》和《霍金傳》。霍金的理論同樣讓賈湛湛很感興趣。同時,霍金研究探索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她。霍金成了賈湛湛心目中的英雄,成了她學習的偶像。
賈湛湛讀高一的時候,有一個周末,她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向賈少華表述她對物理學中一些現象的思考,什么宇宙爆炸、黑洞、暗物質、反物質以及彼此的關系等。她邊講邊比劃,越講越有勁兒,反而讓賈少華聽得云里霧里。為了表示對女兒思考習慣的贊賞和思考結果的尊重,他一直耐心地聽著。女兒講完后,賈少華問她:“你跟同學講過嗎?”賈湛湛說:“我跟他們講,他們說我神經有毛病。”賈湛湛的思考是否有道理呢?后來,賈少華碰到浙江大學物理系的一位教授時,就把女兒跟他講的他還能記住的一些內容講給教授聽。教授說賈湛湛思考的都是當今物理學研究中最前沿的東西。那位教授無不幽默地說,如果是成年人去想這些問題,大半是精神有問題。不管女兒的想法是否正確,她的好思好學以及對科學的執著讓賈少華很高興。
賈湛湛上高二放暑假時,霍金先生受聘浙江大學的名譽教授,并將舉辦題為《膜的新世界》的講座。得悉此消息,賈湛湛激動不已,一直在等待電視直播。不巧,直播那天家里停電,她急得不得了,一直找到母親上班的市政府才看到電視。聽完霍金的報告,她回到家時已經是下午兩三點了。賈少華問她吃午飯了沒有。賈湛湛眨著眼睛想了半天說:“好像吃過了,是在聽霍金先生報告時吃的。”至于誰給她吃、吃了點兒啥她什么也說不出來。后來,她才想起午餐可能是與她一起看節目的陌生叔叔買來的。賈少華問她:“霍金的報告怎么樣啊?”賈湛湛調皮地說:“有些東西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我還是能領會一些的。最令我傾倒的還是霍金先生的幽默、豁達和機智,一個只有眼睛會轉、幾個手指頭會動的上了年紀的人,說話還是那么風趣,思維還是那么敏捷,真是令人難以想象。”
霍金讓賈湛湛迷上了物理。正是這份迷戀,使得她對物理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她的成績也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以致后來在上大學和出國深造時,她都選擇了熱愛的物理學專業。
正規教育與個性教育共存
上高一時,賈湛湛在一篇題為《禮物》的文章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家帶給她了什么。她說:“上天的恩惠讓我出生在這個家庭里。我有與別的孩子不同的經歷。自從記事起,我便獨自睡一個房間。我的房間很簡單,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書柜,窗邊的墻上有一張大大的世界地圖……我的房間不大,但把絕大部分空間留給了精神世界。而思想之類的東西,不論多大的容器,裝進去總嫌小,放在腦海中卻能來去自如。同樣,愛也只能放在心中。”
樸實的文字中飽含賈湛湛對家庭、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賈少華不僅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對家庭教育也深有研究。為此,本文的作者就一些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咨詢了賈少華。
作者:現在,不少中國家長很推崇西方教育,您對此有何看法?
賈少華:東西方教育有相同之處,也各有特點。通過比較分析,有利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使自己的孩子更符合國際化潮流。西方教育中崇尚自主、張揚個性、鼓勵創新、重視操作、倡導平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教育中相對缺失和不足的部分。
作者:“虎媽”、“狼爸”等名噪一時的成功育子經驗被一些家長照搬照套,這樣的模仿和學習是否可行?有什么弊端?
賈少華:教育問題,很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從而也就不可能以“對”或者“不對”這樣簡單的判斷來回答。因為每個孩子、每個家長、每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適應“虎媽”的強悍作風,有的孩子可能適應“羊媽”的溫柔舉措。所以,我們說,“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講“適合”,就要講因材施教。這就需要家長自己去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對不同的孩子實施差異化教育。“跟風”、“從眾”,即人家的孩子怎么做,就讓自家的孩子也怎么做;人家的孩子怎么學,就讓自家的孩子怎么學。這種“嘗試性”的教育有點兒像賭徒的押寶,但比賭徒的押寶更危險,賭徒輸了可以重來,孩子教育失敗了就很難重來了。
聽我這樣一說,家長可能就緊張了。倒也不必。教育確實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也不是說沒有規律可循。在我看來,不管通過什么方式,家庭教育只要能達到以下三點就是卓有成效的:一是要有助于孩子懂得將心比心,懂得體諒父母;二是要讓孩子變得好學能學,養成良好的習慣;三是要照顧到孩子的興趣、愿望和特長,要有助于孩子學會做主、學會選擇。
比如,我女兒,她屬于自主學習型,不能逼,一逼適得其反,必須是有興趣了,就會自己鉆研進去。剛開始接觸英語時,我有意識地陪她一起看電視少兒英語節目《馬澤的故事》。但我看得出,她不是很感興趣。我就不強求,只是每晚睡覺前都給她聽英語磁帶,她聽或者不聽我都不做硬性規定。到小學四年級時,學校開設了英語課,她的英語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發音、朗讀、回答問題諸方面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這種成功的體驗第一次讓她體會到了學習英語的快樂,她對英語的學習也變得自覺起來。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一所師范學校對報考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面試,面試的對象是初中畢業生,我女兒很好奇地前去觀看。面試老師看到她一直在旁聽,休息時就開玩笑似的測試她。女兒認真地回答了面試老師的問題。結果,全套面試程序下來,女兒獲得了高分。
這一偶然的經歷,使得她學英語的興致更高了。整個暑假,她把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的英語進行了系統的再學習。她上高二時,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上高三時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這是家長逼不出來的。
作者:現實中,有的孩子方方面面都不錯,其父母也沒怎么管;有的父母廢寢忘食,效果并不好。孩子到底應該怎么管?
賈少華:家長首先應該意識到,學習應該是一個獨立完成的過程,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形成、經驗的積累、方法的獲得主要依靠孩子獨立的學習去完成,甚至學習的自信心、戰勝困難的勇氣也是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孩子親身實踐和鍛煉而獲得。父母的努力無法取代孩子的學習。另外,管教是一種藝術,要滲透日常生活的全過程。少管孩子不是真的不要管,而是要講科學、講策略地管。有的父母,每次與孩子交談,都是經過周密的準備、有針對性的,不是給孩子以知識的啟迪,就是給孩子以學習上的激勵;不是給孩子思維上的啟發,就是給孩子學習方法上的引導。有的父母會把看到的好文章及時剪下或復印,悄悄地放置在孩子的書桌上。這樣,孩子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閱讀,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也就不知不覺地形成了。父母沒有說教,更沒有強迫,看似不管,實際上是一種更藝術的管教。
作者: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您覺得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讓孩子少走彎路?
賈少華:中國的教育制度優劣并存,優在基礎知識非常扎實;劣在一味地選擇正步走,埋沒個性。教育體制上的不足需要家庭教育來彌補,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差異性,多鼓勵孩子自主學習,贊賞孩子具有個性的行動。個性的核心就是創造性,也就是說,讓孩子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回家就要施行個性教育,而不能在家中也以同樣一個標準來要求每個孩子。(本文拒絕轉載、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