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寧
5月10日,懷集縣汶朗鎮汶塘村的一個農莊里,綠樹成蔭,種養大戶黃似鳳正在樹底下休閑漫步。他笑著對記者說:“農民的中國夢,就是致富夢。我的夢就是搞好種養業,辦好家庭農場,瀟瀟灑灑奔小康,過幸福生活。”
黃似鳳是汶塘村農民、村干部,1998年就開始在村里創辦了立體種養基地。“這里以前是當地的立體種養示范基地,共150多畝,有魚塘、果場,現在還養雞、養豬和種植綠化樹。”他介紹說。
記者環觀農莊四周,微風中,寬闊的魚塘上碧波蕩漾,而旁邊的坡地,景觀苗木和珍貴樹木成片成林,一幢兩層的小樓房在綠樹掩映下更顯亮麗,好一幅山村田園美景。
“搞種養不但要依靠科學,更要善于轉型。”黃似鳳對記者說,農莊除了養魚、養雞是一直堅持的外,近年根據市場變化,他發展了批量化養豬。而種植方面,從以前曾經種植甜筍竹改種了現在的景觀樹木,包括一些黃花梨等珍貴樹,更多的是種植儀花樹。
“儀花樹是一種南方特有的樹種,幾年生的儀花樹價值幾百至一千元不等。”黃似鳳高興地說。據了解,50畝魚塘發展養魚,年產肉豬300頭,種植儀花樹等60畝等,一年下來,黃似鳳的家庭收入也能達到十多萬元。
他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也提出了發展“家庭農場”論述,各項“惠農”政策很給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村發展,希望把這個“農莊”辦成名副其實的“家庭農場”,帶動更多農民發展特色種養,齊心合力發展經濟,共同過上小康生活。
和汶朗鎮的黃似鳳一樣,梁村鎮的種糧大戶周昌群同樣懷著“家庭農場”夢。
周昌群是懷集縣梁村鎮大連村土生土長的農民。10年前,當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進城打工的時候,時年32歲的周昌群卻選擇了一條截然相反的創業路:回家種地。
2002年,周昌群回鄉租種了村里留守家庭撂荒的土地,種起了蘑菇。時至今天,在當地政府、村民的支持下,他耕種了110畝水稻、130多畝甘蔗,種植了近4000棵無核黃皮樹、2畝多蘑菇,養殖了30多頭肉豬和8頭母豬,成為當地聞名的種糧大戶、種養大戶。
周昌群對記者說,現在種地很輕松,主要得益于購買了一批收割機、播種機等機械設備,這些農機總共花去10多萬元。這兩年,懷集的農業生產形勢是最好的。“硬件方面,縣里加強了基礎設施投入,修路建水渠耕作條件大大改善,現在我的200多畝水田全部實現水自流灌溉;軟件方面,就是政府的補貼,給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農業生產可以說是風調雨順,一年除去化肥、農藥、柴油等一應開支,200畝凈收入8萬余元。”
“今后我要繼續擴大農業生產種養規模,辦‘家庭農場,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爭取更好的發展。到2020年一定能實現小康生活。”說起未來的打算,周昌群更是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