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芳
摘 要:在眾多的紫砂壺作品中,怎樣來評價是一把好壺呢?紫砂壺既是注重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藝術性三方面來獲得肯定。
關鍵詞:紫砂壺;實用性;工藝性;藝術性
1 前言
宜興紫砂陶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枝奇葩,距今約有一千年的歷史,她以一門獨特的陶瓷風格蜚聲中外。
2 紫砂壺的時代特征
在宜興陶業界,人們經常提及的一句話叫做“百和丹砂,百煉成陶”。確實,一件成功的紫砂器具要經過煉泥、制坯、雕刻和1200℃左右的高溫煅燒等十幾道工序。可謂工藝獨特,苦心經營,與一般陶瓷不同,紫砂不但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還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較好的透氣性,故用紫砂壺貯茶納茗,湯不變色,味不渙散,冬可焐手,夏不易餿。
南宋時,紫砂陶的名聲傳到了海外,并受到了“質地極佳”的贊譽。到了元代,紫砂陶的成形、燒制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并已開始在砂壺上鐫刻銘文。
相傳,供春又名龔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早年為提學副使吳頤書童,因障主任在金山寺讀書,見寺中老僧能制砂壺,便在暗中潛學,并以寺中千年銀杏樹癭為本捏制成“樹癭壺”,于是一鳴驚人。后天供春離開了吳家,成為專業紫砂藝人,其作品被世人稱為“供春壺”,宜興紫砂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另外,朱石梅是個精于鑒賞,長于人物花卉畫的名家,他制錫包壺,以錫、玉等材質與砂壺包嵌、結合,為紫砂工藝添增了新的裝飾手法。
自1937年抗戰以后,宜興陶業經歷了一段急劇衰退的時期,曾擁有過的一支七八百人的紫砂從業隊伍,到1948年僅剩不到四十人。
新中國成立后,紫砂業獲得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新生。1950年,政府找專款恢復紫砂生產。1954年,組建了宜興紫砂陶業合作社。在一派祥和的氛圍中,一批老藝人的藝術才華終于有了施展的陣地。從此,宜興紫砂陶業告別了各自為業、零星疏散的原始作坊狀況,走上集體化、企業化的康莊大道。
宜興紫砂工藝經歷歷代藝人的不懈努力和文人雅士的推波助瀾,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分類科學、品種豐富、風格獨特、格調高雅、雅俗共賞的紫砂陶文化。
3 總結
當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愈來愈注重內涵時。以質樸、高雅、技藝精湛以及華質傳統為其主要品格特征的紫砂壺和紫砂文化,將日益贏得海內外各階層人士的傾心與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