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華



“以創業促就業”既是我國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和戰略措施,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追求。在促進就業的諸多方式中,鼓勵創業,尤其是針對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創造出新的崗位,帶動其他人就業。
進入21世紀,我國亟需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口問題。過分龐大的人口規模,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目前,雖然我國人口規模的增速和總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業人口和每年新增就業人口依舊數量龐大。201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高達699萬人,成為我國自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下行期,經濟增速漸趨緩慢,對就業的需求量逐漸減少。近一段時期,各地媒體對大學生就業簽約率時有報道,其數據不盡相同,有城市達到六七成,也有些城市大學生就業簽約率僅達三四成,這無不說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確實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規模龐大(見表1、圖1),其中2001年為103.6萬人,2001-2013年凈增595.4萬人,年均凈增49.6萬人,年均遞增17.24%。2001年畢業研究生6.8萬人,2012年48.6萬人,2001-2012年凈增41.8萬人,年均凈增3.8萬人,年均遞增19.58%;2001年留學回國人員1.2萬人,2011年18.6萬人,2001-2011年凈增17.4萬人,年均凈增1.7萬人,年均遞增31.53%。從這三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已持續多年。
目前,國家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有不少解決之道,其中,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無疑是一條新的途徑。雖然目前大學畢業生創業規模和總體比例仍相對較小,但這一方法因其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同時,又能制造出一部分崗位,輔助解決就業問題,因此,不失為一舉多得的應對策略與發展途徑。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發展,我國在大學畢業生創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創業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創業活動形成障礙。問題集中起來,可以歸納為五點:
一是文化習俗障礙。我國傳統教育和文化習俗大多傾向于鼓勵學子從政或搞科研,譬如報考國家公務員等,被視為寒窗苦讀之后的“正道”,因此,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不減。即使有部分大學生最終到農
村基層工作,也被稱之為“村官”。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的人少之又少,反對之聲反而居多。要擺脫傳統觀念對大學生創業的錯誤認識,必須重塑社會文化和習俗,改變權力崇拜和“官本位”文化,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營造與之相適應的“創業文化”。
二是公共行政障礙。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已有三十多年,但是我國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改革和進展甚微,反映到政策上,就是各級政府之間、各政府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互不買賬、難以銜接、無法操作,時常出現各自出臺的政策互不認可的情況。而創業鼓勵性政策往往涉及諸多部門,比如稅務、工商等。如此一來,一些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落實起來非常困難。這種因公共行政改革嚴重滯后而形成的內在障礙,成為我國公共行政中的一種痼疾,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機構改革不易,轉變職能更難……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為此,我國必須繼續改革公共行政,有效降低因公共行政而帶來的高額社會成本和創業成本。真正釋放出民間創業的正能量,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
三是經濟資源障礙。經濟資源障礙經常集中表現為投資資金障礙——一方面,銀行資金富余,另一方面,企業卻在融資過程中困難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金融業存在體制性的障礙,銀行在支持勞動者創業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大學畢業生創業時缺少一個良性的基礎融資環境,資金來源主要是靠節衣縮食或親戚朋友的支持。有人將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概括為“3F融資模式”,即:Friend(朋友、友人);Family(家人、家族成員);Fool(傻子、傻瓜)。
四是教育發展障礙。雖然大學生接受了相對專業的高等教育,但是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一出“象牙塔”就躋身創業大軍行列,其社會經驗不足,在企業管理以及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方面尚且缺乏實戰經驗,尤其欠缺遭遇挫折或創業失敗的經驗,亟需進行創業方面的教育和培訓。而我國高等院校對相關方面的教育本來就是短板,有的大學生要到大學四年級才有機會涉及此類課程,但由于教師本身不具備創業經歷,所傳授的內容也無非是從書本上得來,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指導大學生創業。因此,我國的創業者通常都是依靠自身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方式來積累經驗,甚至不得不持續不斷地從失敗的經歷中總結成功的方法。總體看來,我國創業者獲得經驗的方式比較殘酷、無奈。
五是技術創新障礙。在創業項目的選擇上,大學畢業生創業者通常會選擇自身所學專業或具備技術優勢的行業,他們希冀通過這種優勢來獲取市場中的份額或先機。但是,我國大學普遍追求綜合型、大規模、研究型或學術型的同質化發展,高等教育傳授給大學生的專業技術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不強。于是,在大學畢業生創業過程中,就形成了書本傳授或理論闡述與實際應用相脫節的先天性障礙,即在技術與市場之間存在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就需要我國的高等教育向技術教育、技術創新、技術轉化和應用方向發展,注重教師、大學生的技術培養和技術訓練,使我國的高等教育走上特色化、技術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
創業是一種困難重重的考驗,需要社會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良好、公平的整體環境。而對大學畢業生來說,選擇創業不僅需要堅韌不拔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更需要承受許多難以想象的困境和煎熬。大學畢業生創業不能僅靠一腔熱血,盲目樂觀,對于創業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阻礙,大學生創業者應未雨綢繆,綜合考慮,提前預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困難,破解各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