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過去十年,北京16個區縣完成了第一輪文創產業發展的圈地大戰,基本完成了各自在細分領域的卡位和布局,但比拼的仍然是集聚區、土地價格和優惠政策的組合,還沒有哪個區縣真正將文創細分產業的領導地位牢牢攢在手中。
一些原本在各個區縣角落里落地生根的文化群落,因為政府和社會的注意,繼而有了政府的客觀分析、接納、研究并規劃管理,當這種群落形成一定的規模,便改頭換面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并在北京的版圖上形成了遍地開花的景象。
到去年年底,北京區縣文創產業的集聚形式基本明朗,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將原有與文創相關的產業園區加個文化創意的牌子,以便于享受文化創意的相關支持政策,大多數區縣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都是這樣發展而來,如朝陽、海淀、昌平等;另一種是政府有意去規劃建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政府結合規劃利用各種政策組合吸引相關文化創意企業進駐,以政府的強力干預初步完成了產業集聚的目的,如石景山、房山等;還有一種是自發形成的區域,由一些文化創意的創作者或從業者,出于種種原因自發集聚在某一區域發展,進而形成一個特有的文化生態,政府再適時出臺政策予以身份的認可,如通州、豐臺等。
不過,這種淺層次的產業初級發展局面在2013年有了變化,北京市開始更有意識地對區縣文創產業發展聚焦:2012年年底,北京市正式組建成立了市文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從2013年開始,這一新設機構將全面統籌北京市100億的文化專項資金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北京市在集聚區的基礎上完成了19個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的劃分,將產業集聚已經顯現出的帶動作用正式上升到功能層面去看待,并試圖運用綜合手段集中力量促進全市文創產業發展。
回頭再看以往三種文創產業集聚形式的各自特點不難發現,朝陽、海淀等區縣由于原有的產業集聚已經形成規模,并已經具有了高度的經濟自我組織能力,因此在全市的文創產業發展中格外搶眼,但這種發展形式并非完全根植于文創產業,對完成新一輪的文化產業發展層級提升并不具有多大的借鑒意義。而后兩種完全基于零基礎形成的文創產業集聚,卻亟需總結其經驗以便于為更好地推動全市文創產業發展提供鏡鑒。
如今,全國各地不惜代價搶奪文創產業巨頭注冊的競爭已達公開化、白熱化程度,而這種惡性競爭不僅在國內頻頻上演,甚至在北京的各個區縣也暗中進行。
這也使得通過不同形式完成產業集聚的北京區縣又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以往普遍依靠針對某一細分領域特殊政策累積的產業基礎,在全國文創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顯然已再難言牢固。而從總體上看,分布于16個區縣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單體的經濟規模仍然較小,發展環境大致趨同,盡管各項發展指標因統計方式的缺陷,表現在數據上還較為好看,但以文化之名行地產之實、企業本區注冊外區辦公、只重政策補貼不重發展品質、只重短期不看長遠等等現象普遍存在,區縣真正的文創產業發展其實并不十分樂觀。
在被各界視為區縣文創產業發展轉折的2013年,北京市攜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而來,16區縣各自的“文創城池”也儼然已經搭建成形,但圈地和卡位大戰之后,區縣文創產業發展比拼的將是資源條件、政策服務和發展模式的組合,它們對昨天成敗的總結梳理,對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關系的權衡,以及在文創產業發展中政府介入尺度的思考,并據此對今天發展所作的決策,將有可能決出新一輪發展中的贏家。
為此,從本期起,本刊將持續推出有關北京各個區縣文創產業發展的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