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暄 陳冉
訴訟欺詐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民事訴訟中通過偽造證據或者指使證人作偽證等方式,騙取法院裁判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或財產性利益的行為。這一行為在刑法學界常被一些人稱為“訴訟詐騙”,實踐中較為常見將其定性為詐騙罪。
但是,從對訴訟欺詐的內涵分析,使用“訴訟詐騙”一詞會造成法律術語的混亂,具體理由如下:采用“訴訟詐騙”的概念是先入為主,是以詐騙罪的定義套出訴訟詐騙的定義,偏離了行為規制的邏輯路徑;采用訴訟詐騙的稱謂會使得詞不達意;采用“訴訟詐騙”的稱謂涉嫌以偏概全。因此“訴訟欺詐”行為并不符合立法對訴訟欺詐行為規制的需要。
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將訴訟欺詐定性為“詐騙罪”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多數意見。但是,無論是“三角詐騙”說、“間接正犯”說還是“間接詐騙”說理論,都有其不能自圓其說的缺陷。具體來說,將訴訟欺詐行為認定為詐騙罪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法院是否被騙值得商榷。第二,將訴訟欺詐行為認定為詐騙,將引申出錯誤的法律判斷或結論,使得司法機關淪為不得已的共犯。第三,將訴訟欺詐認定為詐騙無法充分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第四,將使法院“錯判”的異常性成立因果關系判斷的“相當性”,有違邏輯。第五,將訴訟欺詐認定為詐騙有違立法和司法體系的統一。第六,將訴訟欺詐認定為詐騙容易誘發類推風險。因此,訴訟欺詐行為與詐騙行為存在本質的差異,不應當將其定性為詐騙罪。
鑒于我國《刑法》并沒有針對訴訟欺詐行為的明確罪名,建議實踐中參照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下發的《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進行處理。但是,從長遠來看,在立法上增設“訴訟欺詐罪”是較為合適的做法。
(摘自《法學雜志》,2013年第4期,第1-18頁。)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100875]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