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陰 文君
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研究和探討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與實踐,是發展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民主之路的路線圖,而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最重要的內生變量就是選舉文化的培育,選舉文化的培育好壞決定了農民政治參與水平的高低和農民政治參與人數的多寡,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的擴展半徑。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發育程度比較低仍然是基本國情,農村基層選舉文化培育未能引起組織者和選民重視確是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軟肋,選舉文化建設未納入社會文化發展范疇已成為政治文明建設的戰略盲點,許多農民對選舉認識不足,致使基層農村民主選舉尚處在較為樸素的原始階段則是基本事實。
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發育程度比較低仍然是基本國情,選舉文化培育未能引起組織者和選民重視確是基層民主選舉的軟肋,選舉文化建設未納入社會文化發展范疇已成為政治文明建設的戰略盲點,認識和實踐缺位致使鄉鎮村民主選舉尚處在較為樸素的原始階段則是基本事實。選舉文化是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情懷、人文素養、民主意識、價值追求、精神境界、政治影響、選舉制度、社會進步和文明層次等各種因素,在選舉過程中的綜合反映。從社會文化發展視角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選舉透視出的薄弱環節和時代脈率,對于培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選舉文化并積極探索其新的實現路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極為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前中國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存在的主要現象和問題
在當前中國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存在著一些現象和問題,我們也要看到。這些現象和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基層農村的選舉文化沒有完全形成造成的。對于這些現象和問題,我們要清楚了解,解決這些現象和問題的途徑,還要從科學培育選舉文化、選擇實踐選舉文化的培育路徑上下功夫。
政治冷漠現象。所謂政治冷漠,是與政治參與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政治不參與,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政治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參與某項政治活動,即對政治活動的“心理卷入”程度較低。政治冷漠是消極政治參與類型的一種,是公民消極的政治態度在政治行為上的一種表現,即不參加政治生活,公民對于政治問題和政治活動冷漠而不關心。我國農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情況不同于西方,具有特殊性,大多數農民對基層選舉很熱情,但有一些農民對選舉表現出政治冷漠的態度,其表現在于:他們對選舉活動不感興趣,不參加投票,對于投票的結果不以為意,認為和自己無關。
賄選現象。賄選是一種典型的政治腐敗,它是民主政治的畸形產物,它的本質就是金錢政治,它主要有感情賄選、實物賄選、金錢賄選等形式,其中金錢賄選是最有市場的,同時也是破壞性最大的的賄選形式,它不僅會妨礙選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還會破壞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基本制度,甚至將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演變成一場“金錢鬧劇”,嚴重阻礙了我國的民主化進程。賄選現象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時有發生,其中舉一個典型例子比較能說明賄選現象,就是2003年發生的老窯頭村的賄選事件。
相關法制不健全。法制的是否健全與執行的落實情況是選舉文化實踐活動的關鍵。村民自治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是農民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形式,也是農村管理的重要形式。我們一定要保障農民的選舉權利,堅定不移地做好村民自治和村委會村民直選。做好農村基層選舉工作,最基本的是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和健全的制度。
目前,涉及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相關法律和法規還夠不完備,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工作的有效開展,使得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效果大打折扣。
宗族勢力強大。宗族是一種以血緣家族關系為紐帶的社會次級群體,由于歷史和文化的沿革,目前,宗族勢力在我國農村仍然具有很大市場,并且根植于農村經濟社會的結構之中。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宗族關系逐漸瓦解,農村傳統的生活秩序發生了重大改變。改革開放后,由于人民公社的解散和農村中市場經濟意識的增強,圍繞經濟利益的個人主義和宗派主義重新抬頭,宗族勢力得以復興,形成了以血緣家族劃分的各個農村利益集團。這些宗族利益集團的選舉行為出發點,往往先從本宗族的利益考慮:對持有與其宗族利益一致意見的候選人便大力支持,而對持有與其宗族利益相違背意見的候選人則大力反對,甚至不惜干擾選舉過程。
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文化培育的實現路徑
選舉是重要的民主形式,而缺乏經驗的中國更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它,應當更加注重研究歷史上和國外的民主選舉實踐,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西方的選舉制度是競爭性的選舉制度,競爭性的選舉制度是套比較規范的選舉制度。競爭性的選舉制度是資本主義民主在人類民主政治發展歷史上是一個創造和貢獻。競爭性的選舉制度作為一種民主形式,一般來說,其功能主要有兩項:自由表達民意,實現民主監督。我們一方面要重視選舉、研究選舉,使選舉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忘記選舉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選舉在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選舉本身的缺陷與問題是我們知之較少的,正視與認識選舉的局限性問題,有利于我們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選擇正確的方針和路徑。
以民主實踐教育提升農民的民主選舉意識。目前的民主實踐教育主要依托民主選舉程序的具體化措施,比如,選民登記的常態化和固定投票箱與流動投票箱的普遍設立等。這些具體化措施是最基本的民主實踐教育,使廣大農民對農村基層選舉有了直觀的認識,更多的農民在這種直觀的認識中,親身參與到選舉之中,用行為來實現政治參與的過程,這更是一種寶貴的民主實踐教育。農民正是在這樣的民主實踐教育中,提升了自身的選舉意識。近年來,在我國的農村選舉的民主實踐中,我們還強調各地方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制度創新,開展試點。
以道德和法制規范民主選舉行為。農村基層選舉文化培育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能力需要規范農民和村干部選舉行為,但是,單單依靠道德建設來規范農民的選舉行為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法制建設來健全和完善農村民主選舉制度。權利意識的增長、社會矛盾的增加以及向政權集中的趨勢,構成了新時期政治民主參與的動因。農民選舉意識的提高意味著政治參與的要求增加,農村基層的法制建設也必須跟進,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國的政治體制作出回應,形成制度供給的需求,產生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而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則成為推動農村民主選舉發展的兩個發動機,不改進則農村基層選舉會被拖入泥潭中,停滯不前直至消亡。
以制度建設化解村“兩委”一把手權力之爭。在農村基層選舉文化路徑培育的選擇上,我們還要主要到這樣一個問題:在農村民主選舉中所產生的村級行政組織,往往在農村行政管理中與村級黨組織發生權力交叉和行政權力重疊的問題。在農村民主選舉中所產生的村行政組織,往往在工作中受到農村黨組織的掣肘,雖然《組織法》(第三條)規定,黨支部要“支持村民發展自治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但它也堅持黨支部是村里的“領導核心”。這就意味著,黨的領導人在很多地方扮演著支配性角色,而黨支書經常被看作是村里的“一把手”,而村民委員會主任是村里的“二把手”。我們要看到,在《組織法》的實施條例里,沒有對兩者之間清晰的責任劃分做出具體的規定。
村級黨組織與村級行政組織之間的沖突多發生在集體資源使用和分配上,具體說來就是集中在村級土地和財政以及人事權的使用上。如何避免和化解這種沖突?
應該從發揚民主集中制度和健全監督機制入手,從制度建設的角度和村務公開的層面上提出解決的措施。用制度建設化解村“兩委”一把手權力之爭,是完善由農村民主選舉過程中所產生的村級行政組織的執政地位的問題。
以增量改革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治理。首先,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是一種“漸進式”改革,是社會主義增量民主的一部分。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政治利益,即實現政治上的帕累托最優和帕累托改進:
其次我國的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應該具有可控性。因為,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上看,民主的迅速發展容易帶來政治秩序的不穩定,甚至發生持續性的經濟倒退和社會動蕩。為了更好的闡述可控民主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回顧下塞繆爾亨廷頓所描述的三次民主化浪潮的進程。
以強化教育等措施逐步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基層選舉文化。積極探索農村民主政治的科學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采取綜合施教的辦法,有計劃地長期對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教育,努力培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選舉文化勢在必行。正確對待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的教育問題,在當前的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的農村基層選舉文化培育還不成熟,其實踐路徑主要從農村的基層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入手,誠然,任何制度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對待正在成長中的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我們要有耐心地做好培育選舉文化的工作,這個程序不可省略,就如同再美的蝴蝶也要經歷化蛹的過程一樣。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在其運行過程中顯露了不少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政府應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證農民政治參與民主選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農村基層選舉文化的培育工作是實踐農村基層選舉制度的基石,它影響了廣大農民的政治素養,也決定了農民的政治參與程度與水平的高低。任何一個成熟完善的制度,都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成為其生長的土壤,對于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而言,農民的選舉文化水平和選舉意識的程度,就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