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堂田
古往今來,任何流派的氣功都強調意識的運用,意識運用也是心的修煉,“心生萬物”,因此意識決定著氣功的層次。
一、關于意識
人是精神和肉體的統一體,人的生命是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的統一。人的心理活動包括神經反射、感覺、感情、思維等等。感覺、運動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情緒和情感活動,并非人所特有,凡是高等動物都有。人所特有的是人以思維以及與此有關的情緒和情感活動,而意識是人的思維運動的表現。
進行思維的器官是人類的大腦,而古氣功和中醫理論里則把思維看作是心的功能,所謂“心之官則思”。大腦在胎兒時期形成,出生后還有一個發育、成長的過程。而意識則是在出生后,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發展的,且在人的一生中不斷變化。
關于意識的形成和思維的發展歷來都是哲學家關注的一個大課題,也是心理學的一個主題。在認知心理學的范圍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特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領先的。通過數十年的觀察和實驗,他認為人的意識是人和他周圍的物質世界(包括社會)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現代的心理和醫學的實踐都證明,人的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心理過程有其生理基礎,生理過程能影響心理過程;反過來,心理過程也能作用于生理過程,使之發生變化。因此,人的情緒、感情和意識活動對于人的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黃帝內經》里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過度的情感活動,列為致病的原因,稱為“內損七情”。現代醫學統計表明,當前有70%以上的疾病,是心身失調引起的。
大量事實證明:良性的意識活動可以消除心理狀態的不平衡,或加強心理的平衡,進而消除生理狀態的不平衡,糾正失調了的穩態(病態),或使人體處于更好的生理穩態,這樣人就能恢復或保持健康。相反,惡性的意識活動,必將導致心理狀態的不平衡,從而破壞生理的穩態,進而引發病變。比如受到美國醫學會心理學會高度評價的《情緒和健康指南》一書一開頭就說:“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我們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有極大的防衛能力,使我們能免受各種疾病的侵害,從頭痛到癌癥。或者剛好相反,引起各式各樣的病痛,從小毛病到心臟病發作。”
上面從認知心理學和心理一生理相互作用兩個方面討論了意識、意識的發展、思維的方式以及意識在人體生命運動中的作用。氣功學里的意和意識的運用,其內涵包涵了上述心理學的內容,但更為廣闊,更為深刻。它涉及到人體內氣的運化,要闡明這一點,須從神、意、氣的關系說起。
二、神、意、氣
(一)神
這里所說的神,是指人體各種機能以及人的精神活動的主宰,是與生俱來的。《靈樞·本神篇》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這里的精是指化生形體的氣精,是存在于父精(精子)母卵之中的先天元氣和元精。在兩精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來自親代的元氣,形成了人之“神”。這個神體現了人的本質,然而在現代科學領域里還找不到它的對應物。但可以理解為腦細胞中樞神經系統以特定形式構成的系統的整合及其功能。這是先天的,又稱為元神。在胎兒時期,神、氣、形渾然一體。此時,神的功能是內向的,只管胎兒自身的生長和運動。當胎兒離開母體,與外部世界接觸以后,就開始了人的認知活動,思維日益發達,意識逐漸形成,人也進入了后天。氣功學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神的固有功能。神能察知萬事萬物,并作出響應,但它無牽無掛,無所偏頗,有如“明鏡當臺,物來則現,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而思維和意識是人后天獲得的,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和社會相適應而形成的,是神的功能的體現。神又分為元神和識神。識神藉元神之靈知以為用,而元神寓于識神之中。識神為末,元神為本。本為主,末為次,本強則末長。這是自然之理,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逆而用之,循末求本,抑末培本,這就是氣功學里運用意識的一般原理。
從氣功學來看,各種形式的思維,包括靈感、直覺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都是人之“神”的體現。但神的表現決不局限于意,它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其一,是控制人體內部的氣化過程即生命運動,這就是元神。古人認為神藏之于心,通過氣而達于人體各部,主宰著各個層次上的生命運動,按古典氣論,構成人體的臟腑等有形之物都是“器”,凡“器”都有“器”之“神”。即器的本質,它是構成器的物質及其特定構形的整合。而人之。“神”,則是人體各部、各個層次上的器之“神”之整合,是器之神的控制和協調者,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里的神又指識神。而在《太平經》、《黃庭內景經》等氣功典籍里,都用擬人化的語言詳細論述了五臟之“神”。
其二,是在人的生命的整體層次上,溝通天人的聯系。古人認為,“神者機括也”,這就是說人的“神”是人與宇宙間的元氣和道相聯系的樞紐。如果人體內部的氣化過程很旺盛,氣機通達而且非常有序,非常協調,那么“神”就能得到氣的充分供養,“神”就很強。同時,如果人的意念活動很寧靜,在“神”這個天人通道上就很暢通,信息容量就會大大提高,從而大大有利于人的生命運動。
(二)在氣功學里,人的意識活動是有層次的
《靈樞·本神篇》里把人的意識活動分為五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里,意(注意:這里的意和意識不完全等同)、志、思、慮、智是指不同層次的意識活動。
(三)神、意和氣的關系
《準南子》說:“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因此,無論是人的形體還是人的神都是靠人體之氣來充養,離開了氣的充養,必將神銷形枯,人的生命就完結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