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芝岳
新疆兵團農四師昭蘇墾區吐爾干鎮——坡馬鎮公路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境內。其所經區段,軟土及松軟土分布廣泛,因這兩種土壓縮性高,滲透性弱,在自重或荷栽作用下達到完全固結所需時間很長,故在其上修建路基需進行合適的地基處理。該文在大量查閱公路路基的相關文獻以及對吐干鎮——坡馬鎮公路的路基設計資料進行廣泛收集的基礎上,針對該路段的工程地質概況,對該路段進行了地基處理方案初步設計。另外,對路基施工相關事項進行了簡要介紹。
工程總概況。新疆草原(沼澤)地區的公路建設由于草原地帶地勢平坦低洼,谷地寬展,曲流發達,河床比降很小,冷濕的水熱環境,使沼澤在草原上分布廣、面積大。沼澤地地基松軟、變形大,一遇水源,毛細水上升很快,在負溫作用下形成嚴重凍漲,在春融時承載能力急劇下降形成翻漿。加上排水設施不完善,水經常直接滲入路基,使路基處于潮濕狀態,降低了路基的強度,在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致使路基嚴重變形,從而到處出現翻漿、沉陷、擁包、坑槽等病害現象。
新疆兵團農四師昭蘇墾區吐干鎮(76)團——坡馬鎮(74團)公路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境內,是連接吐爾干鎮、坡馬鎮的主要道路。該段公路全長60.085km,其中主線有15km為砂礫石路面,路面寬7~8m,現狀道路翻漿、洼坑等病害嚴重,已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出行和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工作區位于天山山脈西段,處于中部的山前傾斜平原和特克斯階地所組成的特克斯盆地,南北高、中間低呈明顯的馬鞍形地形。本區震動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基本烈度為VIII度。
擬建公路按其地層結構、巖性、物理力學性質和工程問題分為主線八段、支線三段。該段位于支II段(支K4+000-K10+000),該路段地層為:低液限粉土,稍密,厚0.7-2.3m,承載力60kPa。低液限粘土,濕~飽水,可塑-軟塑,承載力80kPa。路基土干濕類型屬潮濕-過濕型。
擬建公路沿線地下水埋深變化不大,部分路段0-2.0m不等,局部路段兩側路溝有積水,年變幅0.5-1.0m。由于路基土含水量受地表水的影響,不同季節、不同路段其差異性較大,對路基強度影響較大。
草原沼澤地區路基修筑現狀
草原沼澤地區的地基有季節性積水和常年積水兩種,土質呈黑褐色,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結構松散。地基在有水時呈淤泥狀態,力學強度低,含水量高,常處于飽和一過飽和狀態,在外荷載作用下能產生較大的沉降變形;在比較干燥的季節,有一定的承載力。
針對沼澤地區地基的特點,前蘇聯在《沼泥地區的公路設計修筑及養護》中,根據道路技術等級及路面種類,將在沼澤上建筑道路的方法分為以下幾類:路堤全部沉落在沼澤底上(全部換填);路堤漂浮在泥炭內(部分換填):路堤建在墊層上(在地表鋪墊層,如圓木排、柴排、樹枝排等)。我國目前對于草原沼澤地區的公路修筑無相關規范可循,在公路建設過程中,既有對地基進行處理的實例,也有對地基不進行處理而直接將路基修筑于天然地基上的工程。
地基處理方案
地基處理方案分析。由于該段“春季升溫緩慢且不穩定,秋季降溫迅速,冷空氣活動頻繁”、“冷季長,寒冷多霧;暖季短,多陣雨,天氣變化無?!?、“最大凍深140cm,為季節性凍土”。另外,“根據調查,支線K4+000-K8+500段在春季融雪期間,沼澤連片,連牲畜都無法通行”,且該段“路基土具有強凍脹性”。因此,該段采用了淺層處理法中的開挖置換法,其主要依據如下:
該段地基“最大凍深140cm,為季節性凍土”,且“路基土具有強凍脹性”,按有關規范要求,應予以挖除。當地有豐富的碎礫石料,且交通條件較好,可供應該設計段全部換填和填筑用料。軟土層厚度較薄,且設計公路等級為三級公路,因此宜采用淺層處理法。
路基防凍
該段“為季節性凍土”,且“路基土具有強凍脹性”。
防凍措施。防凍措施應從兩方面考慮,防止水分滲入或滯留在路基中;選用不具有凍脹性的土作為路基填料。
在該段中采取的防凍措施:用級配碎礫石作為路基填料,禁止在原位取土作為路基填料。用透水性好的礫石料換填原不良土層,防止不良土層中的水分滲入路基。在路基和墊層之間設置土工合成材料,防止路基中的細粒土進入墊層。另外土工合成材料還可起到輔助墊層、防止地下水浸入路基的作用。
施工注意事項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軟土、沼澤地區路基施工前,應充分作好準備,注意解決可能出現的路基盆形沉降、失穩和路橋沉降差等問題。
排水與基底處理措施。路堤填筑前,應排除地表水,保持基底干燥,淹水部分應由路中心向兩側填筑,高出水面后,按要求分層并壓實。
填筑路堤用料規定要求。軟土、沼澤地區下層路堤,應采用滲水材料填筑;路堤沉陷到軟土泥沼中部分,不得采用不滲水材料填筑;其中用于砂礫墊層的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cm,小于0.074mm的顆粒含量不大于3%,有機質含量不大于1%,壓實后最大干密度100%時,滲透系數應大于5m/s。
取土坑位置要求。填筑路堤用土宜設置集中取土場,必須在路堤兩側取土時,取土坑內緣距坡腳距離對于填高2m以內的路堤,不得小于20m,填高5m的路堤,宜大于40m。
路堤必須分層填筑壓實及沉降期和固結度要求。填筑路堤分層搭接,上下層應相互錯開,搭接階梯(錯臺)寬度一般不宜小于2m,分層壓實。
軟土地段路基填筑,應考慮安排施工,以使路堤完成后得以留有沉降期,設計無規定時,一般應不小于六個月,沉降期內不應在路堤上進行任何工程。
鋪筑路面結構之前,地基固結度能滿足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規定時,應達到90%以上。
填筑過程施工監測。軟土地段路堤填筑過程,應做好必要的沉降和穩定監測工作,并嚴格抗制控制施工填料和加載速度。
本文針對三級公路(以昭蘇墾區吐爾干鎮(76)團——坡馬鎮(74團)公路為例)路基技術特點,通過對公路周邊環境的調查分析,結合相關設計規范和技術指標,對公路路基的結構形式,路基變形控制,軟土路基工后沉降,填料選用以及地基處治方案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確定了公路路基的設計方案。經工程實踐驗證,上述設計和處理方法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