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寧
摘要:廢棄物是現在許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的創作材料,他們總是不斷的、多元的找尋創作的施力點。而這些材料都有它們再生價值,通過再創造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氣息。藝術創作的價值,或許不是藝術本身的價值,而是它所在領域的價值,這本身也是其價值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用廢棄物來改變我們生活的行動,而這些也是當代備受關注的議題,它們是我們值得挖掘與引用的寶藏。
關鍵詞:廢棄物;藝術設計;回收;材料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絢麗的外表下仍有些揮之不去的哀愁,日益嚴重的廢棄物過剩在多彩的文明生活上蒙了一層陰影,廢棄物處理不當又會引發其他環境問題。面對廢棄物的問題,除了做好廢棄物處理外,“垃圾減量”也是改善問題的口號與目標。這層陰影是人類自行造成的,是否能重新撥云見日,完全依賴我們全人類的醒悟與行動。現在慶幸的是,人類已經注意到這些信息,也試圖從各個領域來推動環境保護。作為藝術創作者,利用廢棄物創作的價值,手段是“創作”,目的是“藝術、環保、教育”等多元的。藝術可以不必為藝術而藝術,不必為“美”而藝術,藝術若能為“發現問題”、“關懷弱勢”而藝術,便是極有價值的行為。
自從畢卡索以來,許多藝術家們從多元的廢棄物中取材,以追求材料藝術的突破,開拓新的視覺可能性,這是廢棄物被用于藝術創作最早的動機。藝術家們就地取材,利用身邊的舊物,廢鐵、廢木等等。許多廢棄物不難整理成為“美”與“新”的材料,經選取運用,即可創作具有藝術價值的事物。此外許多廢棄物擁有現成的肌理與色彩,可直接引用,得到獨特的視覺效果。廢棄物當作材料運用于藝術創作,是將垃圾轉變成非垃圾,即是垃圾減量的效果,而非大量消費和購買某些材料,不要做“捕魚放生”的適得其反的行為。這樣可以真正減輕廢棄物處理的負擔,避免對空氣、土壤、水質等污染與影響。最終創作者通過作品與觀者溝通,讓其在環境保護的理念與精神上得到啟示,產生共鳴。
塞薩爾·巴爾達奇尼(César Baldaccini)就是這樣的藝術家,他1921年出生于法國馬賽,是“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之一。他于1960年開始推出了廢鐵壓縮系列作品,最初也嘗試以焊接方法來組構廢鐵,但為求突破,而另創“擠壓”的方式,將廢汽車、機械、金屬物件等擠壓后成型。塞薩爾的創作大部分取自工業生產的廢棄物,他認為比起大理石等傳統雕塑材料,這些廢棄物遍地都是。能將難以處理的廢棄物,轉變成藝術品,如神秘煉金術般的效果,令人贊嘆。對我們當代來說,這便是廢物再利用的極佳典范,不求質美的材質,不求優美的形式,藝術已如此解放。而作為同一時期來自法國尼斯的阿爾芒·皮埃爾·費爾南德斯(Armand Pierre Fernandez)也是“新寫實主義”成員,個人的經歷也對他的創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阿爾芒給世人最大的印象是“堆積藝術”,而他的堆積風格傾向,在年輕時期的攝影作品中即可找到跡象,他常將物品堆積后進行拍攝。除了攝影等平面形式的堆積外,現成“物體”自然是堆積的好材料;諸如各種實物、機械,甚至是垃圾的堆積,這是最能展現阿爾芒的堆積工程的。只要是能達到堆積目的的,可謂無所不用。他的垃圾大都是通過堆積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箱、瓶、或聚脂中,來呈現視覺效果。
讓人嘆為觀止的還有蒂姆·諾布爾(Tim Noble)和蘇·韋伯斯特(Sue Webster)一對出生于英國的情侶藝術家。他們的創作取材自多元的材料,其中又以“垃圾”最受人矚目,拼貼及裝置是他們常用表現形式。他們的創作是直接使用大量的垃圾來裝置展出,他們最主要作品是一系列以探照燈照射垃圾集合裝置,在墻上呈現出難以置信并令人贊嘆的影子雕塑。他們的取材都是實際拾來的垃圾廢棄物,諸如瓶瓶罐罐、廢舊金屬、包裝紙袋、塑膠制品、二手衣物、舊書報等。經過精心與巧妙的布設,讓整個裝置猶如電影特效般的場景,將前方雜亂的垃圾,透過燈光,把抽象的形式轉換為具象的影像。美與丑的一體兩面,被垃圾集合裝置巧妙呈現,這樣的對照,提供了更深層的哲學思辨空間。然而整個藝術創作,環保是最大的附加價值。大量的垃圾收集與利用,表達了減量與資源再利的目的。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在廢棄物創作過程中,則是“物以有用者為貴”。把廢棄物看成是“機會”,它是有用的,具經濟價值的“原料”。因此在創作的理念上保持環保取材,盡可能多的取用生活垃圾,除設計所需外,盡量不使用新品;內容上要減少剩余材料廢棄,設法再利用,化腐朽為神奇;材料上避免資源垃圾,并隨時考慮材料選取的可能性;技法上突破物質實用限制,不斷嘗試與創新技法;精神上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并兼俱視覺美與觀念美。廢棄物的第二次生命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多彩的生機!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