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新
查爾斯·赫爾20世紀80年代發明3D打印機的時候,肯定沒想到他的這個發明會如此深刻地影響這個世界。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甚至宣稱,3D打印即將開啟新一次的工業革命。
原理:用計算機“堆砌”出物品
3D打印技術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用蓋房子的方法,把一件東西精確地“堆砌”出來。
首先需要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CAD)對要打印的物件進行三維建模(3D建模),之后用軟件對虛擬的這個立體模型進行分層,以便于3D打印的分層打印。完成分層模型文件的制作后,將文件傳輸給3D打印機,3D打印機隨即使用其裝載的原材料(比如液體,粉末或者是板材)開始一層一層地“堆砌”,最終完成物件制造。不過,這個打印過程只是打印出一個“毛坯”,打印出來的東西要比初始設計的原樣稍微大一些,隨后還需要進一步精細加工,通過銑、磨等方式,去掉多余的部分,使最終零件的尺寸和表面質量等都達到初始設計的要求。
分析整個3D打印過程不難發現,3D打印機的材料使用、機器大小都在限制打印物品的材質、性能和大小。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最便宜的3D打印機價格在1萬元左右,其加工精度只有米級,用來加工門板之類尚可,若用它來打印牙簽,打出來的只能還是門板。而要制造那些厘米級的精細物件,則需要百萬元以上價格的3D打印機。
應用:幾乎涵蓋三百六十行
3D打印技術的最大優點是省去了加工和組裝的過程,以往生產一些物件特別是工業制品的時候,由于這些制品往往形狀不規則,有棱有角有分叉,使用傳統切削工藝會浪費很多原材料;而用鑄造工藝制造,精度又達不到要求;如果分段建造并組裝,強度又不夠,而3D打印技術可以一次成型,保證整體強度,同時其初始精度雖然還需要深加工,但是已經遠超鑄造工藝,因此被廣泛用于樣機研究、建筑、工業設計、軍事、工程等領域。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不少難題都是用3D打印技術成功突破的。而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筑大學的設計師們于今年1月已經開始打印全球第一座打印建筑物了。
除此之外,醫療、時尚、珠寶、教育和食品等領域也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3D打印技術為復制人體代用器官提供了更為精細的選項,比利時和荷蘭科學家聯手用3D打印為一位83歲女性打印出了人造下顎,德國一家公司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人體血管。前不久,浙江龍泉的藝人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精細的青瓷工藝品,其加工精度與優秀大師的作品不相上下。還有一家美國公司嘗試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豬肉,目前生產出的第一片豬肉幾乎與普通豬肉一樣。
前景:三大瓶頸有待突破
3D打印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但是它要想一飛沖天,還需要突破幾個瓶頸。
首先是材料的瓶頸。3D打印使用的材料或者是粉末,或者是融化的材料,包括鈦合金、光敏材料等,目前價格都非常高,難以推廣。另外,這些可融化材料的熔點都較低,因此3D打印出來的部件不能用于高溫環境,這大大限制了3D打印的應用范圍。2012年美國一個工程師在自己家里用3D打印機制造了一個步槍零件,這個樹脂步槍零件與真實步槍零件相差無幾,但是如果真用這個3D打印零件替換真槍零件,打上幾發子彈后它就要被高溫燒蝕掉,而真槍零件可是能承受上萬發子彈射擊的。
其次是推廣的瓶頸。目前3D打印機低端產品不少,加工精度在米級上下,而高端產品才能體現3D打印精細化和一次成型的優勢,但是目前這些高端3D打印機的價格至少幾百萬元一臺,幾千萬元或者上億元的機器也有。高昂的價格使3D打印機無法大規模投入生產。而且目前使用金屬材料進行3D打印的制造效率不高,每小時只能“堆砌”100到3000克左右,對于動輒幾百公斤的部件來說,這個制造速度太慢了。
再次是設計的瓶頸。3D打印的核心之一就是計算機模擬實際物品進行三維創作。應付簡單構造的物品還可以,遇到復雜的物體,比如大腦等人體器官,由于人類本身對其的認識水平都十分有限,3D打印技術就愛莫能助了。在3D打印技術的北京體驗館,觀眾可以在現場打印出自己的三維模型,但是這個模型僅僅只是個空殼,無法體現人體內部機能。
以上三點的解決,必須依靠人類在基礎學科的理論和實驗突破才能解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相信這些科學上的瓶頸遲早會突破。精細化的3D打印技術一旦普及,可能會改變人類的生產模式:以往需要大型廠房、工業流水線才能組裝的飛機、汽車,可能一個人在家里就能打印完成。由此帶來的對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將是難以估量的。——不過,由此帶來的社會倫理思考更令人撓頭:如果有一天,人們可以在家里使用3D打印技術任意制造出槍支甚至重型武器,人類社會是會更有秩序,還是更無秩序?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