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革軍
摘 要:瀝青路面由于具有養護時間較短、行車舒適性較高、適應性較強、維護方便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道路工程中,是當前道路路面的主要型式。但是瀝青路面常常因種種原因而產生各類病害,使道路遭到破損,如不及時處理將會影響道路的使用性能。造成城市瀝青路面病害的原因有很多,有設計中的不合理,瀝青原材料使用質量不過關,路面過度使用等。針對造成瀝青路面病害的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與改善,才能夠提供瀝青路面的質量。
關鍵詞:道路;瀝青;病害;防治
1 裂縫
1.1 縱向裂縫
產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橫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勻性所造成的,特別是在舊路基拓寬地段,由于土質臺階處理不規范、分層填筑厚度及壓實度控制不嚴,尤其在有表面水滲入的情況下,這些地段往往是縱向裂縫的高發區。混合料攤鋪時縱向施工搭接不好,冷接縫結合不緊密;縱向溝槽回填土壓實質量差而發生沉陷也是產生縱向裂縫的原因。
縱向裂縫的預防與治理。在路基施工過程中特別在路基拓寬地段、路橋(涵)銜接處嚴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勻性,并保證達到規范要求的壓實度,可有效防止裂縫的形成。拓寬路段的基層厚度、材料必須與舊路一致,攤鋪面層前,舊路面側壁應涂刷粘層瀝青,新舊路面接縫宜用熱烙鐵燙密;地基分層填筑和壓實,使路基盡可能均勻,并預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滲入地基。
在基層施工中,及時的養護、良好的接頭處理及整體強度是有效防治瀝青面層反射裂縫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微小裂縫可不作處理,稍大裂縫可用改性乳化瀝青灌縫,嚴重裂縫可用改性瀝青(如SBS改性瀝青)灌縫;對于尚未穩定的縱向裂縫,還應根據裂縫產生原因,采取排水、防滲及加固等措施,使裂縫穩定不再繼續發展。
1.2 橫向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橫向裂縫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溫度應力的作用而產生的疲勞裂縫, 這種溫度裂縫往往起始于溫度變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隨著時間增長造成瀝青老化,瀝青面層的抗裂縫能力逐年降低,溫度裂縫也隨之增加。面層裂縫一旦發生沖刷、唧漿就會產生以縫為中心的下陷形變,同時引起裂縫兩側產生新裂縫甚至碎裂破壞。瀝青是一種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的材料,溫度下降時,瀝青混合料變硬變脆,收縮變形,當收縮拉應力超過瀝青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瀝青路面表面就會被拉裂,并逐步向下發展,形成上寬下窄的橫向裂縫;基層在成型過程中因混合料水分蒸發干燥引起收縮,或者在寒冷季節發生低溫收縮。基層產生裂縫后,隨著溫濕的循環變化及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而導致瀝青面層底面裂縫,裂縫將逐漸反射到瀝青層表面;在軟基與非軟基交界處、軟基處理方法變化處或構造物臺背與路段交接處,因地基或路基與構造物差異沉降導致基層開裂,并反射到瀝青面層。
橫向裂縫的預防治理。瀝青往往隨著時間增長而老化,瀝青面層的抗裂縫能力會逐年降低,所以采用優質瀝青會明顯減少溫度裂縫。試驗證明,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采用較稀(針入度大)的瀝青有利于減少溫度裂縫。基層混合料應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狀態下碾壓,經常灑水,防止水分過快損失,并及早鋪筑上層或進行封層,減少基層干縮;加強軟基處理,避免不均勻沉降,對構筑物兩側回填應充分壓實或采取加固處理。
1.3 龜網裂
產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水滲入表面層后滯留在表面層的下部和下層的交界面上,因此在長期行車荷載作用下,瀝青膜開始從面層的底部剝落并逐漸向上擴展,隨著下部大量碎石上瀝青的剝落,瀝青混凝土也就失去了強度從而產生網裂和形變。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質量差,或路面材料配合不當,拌和不均,瀝青與石料粘結差;路面結構中夾有軟弱層或泥灰層,粒料層松動,水穩性差;路面出現橫裂或縱裂后未及時封填,致使水分下滲,使基層表面被泡軟,在汽車荷載反復作用下,粉漿通過面層裂縫及空隙被壓到表面產生唧漿,基層表面被逐步淘空,產生網裂;瀝青老化和汽車嚴重超載,使基層產生疲勞破壞都是造成龜網裂產生的原因。
龜裂的預防和治理。瀝青面層常有因基層施工質量不高而引起的反射裂縫。因此,在基層施工中,及時的養護、良好的接頭處理及整體強度是有效防治瀝青面層反射裂縫的有效方法之一。
輕微網裂可用玻璃纖維布罩面,對大面積的網裂,可加鋪乳化瀝青封層,或在補強基層后重新罩面,修復路面;如夾有不穩定結構層時,應將其鏟除;如因結構層積水引起網裂,須鏟除面層,然后加設排除路面滲透水的設施,再鋪筑新混合料;由于路基不穩定導致網裂時,可采用石灰或水泥處理路基,或注漿加固處理;由于基層軟弱引起網裂時,可采取加厚、調換或綜合穩定的措施進行加強。
2 坑槽產生的主要原因
自由水進入面層后,使瀝青與碎石的粘結力減弱。在行車荷載作用下,滯留在面層下部的水使礦料特別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瀝青膜逐漸剝落,使瀝青混凝土的強度逐漸降低,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車輪跡下向兩側(特別向外側)擠出,使輪跡帶下陷,同時使其兩側鼓起,形成嚴重轍槽。形成轍槽后,降雨過程和雨后轍槽就會變成積水槽,致使水有更長的時間透入瀝青面層形成更加嚴重的水破壞。
坑槽的預防和治理。選擇合理的瀝青面層厚度。瀝青面層厚度并非越厚越好,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半剛性瀝青路面中,主要承擔重量的是半剛性材料層,此時,瀝青面層無需加厚;而瀝青厚度過大也容易產生車痕等;瀝青面層常常出現裂縫也和瀝青面層過度使用后疲勞息息相關;從根本上提高瀝青質量,而不是單憑瀝青厚度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選擇科學的基層以及底層結構。以優質的材料將路基填好,一層層的逐一壓實,做到壓實度符合規定,防止路基沉陷,防止坑槽等發生。
3 松散
產生的主要原因。集料顆粒被足夠厚的粉塵包裹,使瀝青膜粘結在粉塵上,而不是粘結在集料顆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瀝青膜,并使集料顆粒脫落。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集料含泥量超標所造成的。瀝青混凝土面層要有高密實度才能保證瀝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實度不夠,集料也容易從混合料中脫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松散的預防和治理。選用合格的原材料,特別嚴格控制細集料含泥量及礦粉摻量以增強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
嚴格控制施工溫度及壓實效果。瀝青混合料施工溫度過高會導致瀝青老化,降低與礦料的粘附性;溫度過低會導致混合料壓實困難,造成混合料內部空隙率過大。同時,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均勻性,防止混合料離析。
4 泛油
泛油即瀝青從瀝青混凝土層的內部和下部向上移動,使表面有過多瀝青的現象。在嚴重泛油路段,瀝青面層表面發光發亮,以摩擦系數和表面構造深度表征的抗滑性能達不到行車要求時往往會造成交通事故。
產生的主要原因。瀝青用量過大是產生瀝青面層泛油的最主要原因。瀝青混合料配合未達到設計的要求,少數施工單位習慣于使用瀝青用量過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認為瀝青用量越大,裹覆礦料的瀝青膜越厚,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就越大。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包覆礦料的瀝青膜越薄,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就越大。有些施工單位在生產過程中私自改變配合比、瀝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局部瀝青用量偏大的主觀原因。
泛油的預防和治理。在配合比設計階段必須嚴格按照試驗規程進行最佳油石比的選定;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工程師批準的配合比進行施工,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生產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