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趣談養生(3)
馬有度,人稱“小馬哥”。重慶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藥評審專家,科普作家,全國首席中醫健康科普專家,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信使,從事中醫醫療工作50余年,經驗豐富。
在天地萬物之間,什么最寶貴呢?萬物之中人最貴,對人來說最寶貴的是“命”。唐代藥王孫思邈說得好:人命至重,勝過千金。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又是什么最寶貴呢?那就是生命的健康。怎么才能享有健康的生命呢?這就全靠我們頭腦的智慧。說到中醫的養生智慧,不得不提到一個古老而又前沿的話題——“治未病”。
治未病這個說法最早出自《黃帝內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什么意思呢?聰明的圣人,善于用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刻的道理。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動亂已經形成才去治理,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開戰了才去制造武器,那不是太晚了么?所以,只有疾病還未形成之前就預先防止,那才是最好的辦法。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就生動地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中醫又強調:“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編者注:上工即高明的醫生;下工則是平庸的醫生)。這個“治未病”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變。因為疾病的轉變是逐次加重,由淺而深的,要求我們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防止它惡化,切莫耽誤治療時機。這是“治未病”的第二層意思——“已病防變”。既已患病,盡早治療,防止病情深入轉變,當然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未病先防”,不讓疾病發生,才是最好的辦法。
對待疾病,首重預防,從源頭上去治理,這就抓住了要害,抓到了根本。唐代藥王孫思邈說得好:“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又說:“常需安不忘危,預防諸病。”宋代名醫朱丹溪也強調說:“與其治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古代前賢為讓廣大民眾牢牢記住“未病先防”,還采用詩歌來宣講,邵應節的防病詩寫得生動:
爽口物多終作疾,
快心事過必為殃;
知君病后能服藥,
不若病前能自防。
圣人先賢“重預防、治未病”的指導思想,是維護健康最為重要的理念。放眼當今世界,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這些流行病、傳染病正在嚴重威脅我們的健康,腦卒中、心肌梗死這些危險“殺手”也在一旁虎視眈眈。面對這兩大類疾病的威脅,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加強預防,盡早預防,全民動員“治未病”。
一方面,講究衛生,改善環境,研制疫苗,加強群體預防;另一方面,又要講究養生,保護精氣神,扶正祛邪,注重個人預防。中醫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講究養生,正氣強盛,即使流行病襲來,也可以減少發病;即使患病,病情也輕,康復也快。中醫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究養生,身心協調,許多慢性疾病也就難以發生。
(下期敬請關注《早防亞健康 遠離過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