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識

中醫認為,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它們都離不開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因而氣和血,氣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痰濕體質是由于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痰濕體質者多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飲食水谷精微運化障礙,以致濕濁留滯。形象來講,人體內的體液,一開始猶如純凈水,隨著飲食起居的不科學,比如偏好油膩、甜味食品和缺乏運動,純凈水中混入了油脂、糖漿、代謝垃圾等,再加上缺乏運動,則水流不暢,甚至成為死水,慢慢形成黏滯重濁的液體,引發一系列痰濕表現。
痰濕形成于脾,但“肺為貯痰之器”,所以很容易積聚于肺,影響肺的宣降功能而出現胸悶、痰多等表現。痰濕的形成雖源于脾胃功能的失常,但它反過來也會削弱脾胃的運化功能。“脾主四肢”,脾胃功能減弱,氣血不足,或者痰濕阻滯營養物質滋養人體,則表現出周身疲倦、身重不爽、口黏膩或甜等痰濕內阻之象。所以,出現痰濕體質,以通利三焦、健脾利濕、化痰瀉濁為調補原則。
刮痧方法
針對不同的人群需采用不同的手法:中年人可采取瀉法或平補平瀉手法;老年人可采取平補平瀉或補法。補法在前面幾種體質的刮痧保健法中已有較多介紹,這里不多說。瀉法即在刮痧操作時,力度大,速度快,適合身體較強壯的人。平補平瀉法即在刮痧操作時力度大,速度慢,適合大多數人。這兩種手法相對補法來說,力度會大些,疼痛感會較明顯。但不論以何種手法,都應以當事人能夠承受,或感到舒適為宜。
具體操作
1.刮拭背部膀胱經:從肺俞經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穴至腎俞。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腎為主水之臟。疏通背部膀胱經,可助津液運行、輸布(如圖1)。
2.刮拭循行于手臂外側的三焦經:從天井(肘尖后上方1橫指處,屈肘凹陷處)經支溝(臂背側,腕橫紋上約3橫指處)、陽池(臂背側腕橫紋中間處)刮拭至關沖(無名指外側,甲角旁)。刮拭三焦經,可通利三焦,調行水液代謝。
3.刮拭腹部胃經:從梁門經滑肉門、天樞至水道進行刮拭,可調節胃腸,促進代謝。其中滑肉門穴有消脂祛痰之功,也是減肥的有效穴位(如圖2)。
4.刮拭腹側面的章門穴(位于腋中線第十一肋骨端稍下處)。章門為脾之募穴,與脾俞相對,有健脾化濕之功。刮拭此穴時力度稍小點,以免傷及肋骨。
5.刮拭小腿外側前緣的胃經:從足三里(外膝眼下4橫指、脛骨邊緣)至豐?。劰乔熬壨?橫指處)。足三里可健脾益胃,豐隆可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6.刮拭小腿內側脾經:從陰陵泉(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經地機(陰陵泉穴下3指處)至三陰交(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如圖3)。地機有滲散脾土水濕之功。
按照以上步驟,每3~7天刮拭1次,待痧消退后即可進行下一次的刮痧。天氣炎熱,刮痧后忌食冰冷食物,不要對著風口吹,尤其是空調風口。若在空調房里進行,室內溫度宜保持在26度以上。
編者注: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
相關鏈接
痰濕者體質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癥狀:喜食肥甘厚味,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膩不爽,會有胸悶、痰多等常見表現。有的痰濕體質者,面黃胖而暗,眼胞微浮,容易疲倦,周身感到困重不爽。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口腔經常感到黏膩或甜膩,小便有時候微混濁。
適應能力:討厭梅雨季節,對潮濕環境適應能力差。
易患疾?。簼褡C、消渴、中風、胸痹等,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痛風、冠心病、代謝綜合征、腦血管疾病等。
飲食調理:可適當多攝取能夠宣肺、健脾、益腎、化濕、通利三焦的食物,比如赤小豆、扁豆、蠶豆、花生、薏苡仁、文蛤、海蟄、豬肚、橄欖、蘿卜、洋蔥、冬瓜、蘑菇、荸薺、木瓜等。體形肥胖者應少吃肥甘油膩的食物。
運動調攝:應多進行戶外活動,以舒展陽氣,通達氣機。衣著應透濕散氣,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但在濕冷的氣候條件下,要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受寒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