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
《綜藝》:與其他電視節/交易平臺相比,戛納電視節的特殊性在哪里?
劉文:戛納電視節應該是全球電視界最大的節展,參與人數大概有四五千人,而且它分春季、秋季舉辦,春季以紀錄片為主,電視劇為輔,秋季主要是以動漫為主。不同電視節有不同的方向,戛納是一個綜合性平臺,既有制作方又有播出方、營銷方,涵蓋不同的產業鏈,比較符合紀錄頻道的整體推介要求。
《綜藝》:去年參加戛納,央視舉辦了“中國日”活動,今年有哪些特別安排?
劉文:去年是我們第一次進行系列推介活動,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務實、專業、市場化、國際化的運作方式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和去年最大的不同是,去年是讓大家認識自己,今年更多是展示這一年多的成果,這一年來頻道發展變化比較大,我們會發布一些國際合作項目,讓大家感覺合作平臺的空間較好,具有一定號召力。
《綜藝》:在國際范圍內看,中國紀錄片的市場化程度如何?
劉文:中國紀錄片市場化進程剛剛啟動,在國際市場也是剛剛為大家所關注,真正的市場化還需要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隨著作品自身品質的提高、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以后,才能提高我們的話語權,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
我們首先是和國際大機構進行合作,其次是與國內國外比較有實力的專業機構合作。今年與奧地利國家臺合作,相信未來與俄羅斯、德國等更多國家會展開合作,我們會不斷拓寬合作的國家,拓寬各國的相關題材,拓寬專業團隊。
《綜藝》:對于“中國制造”的紀錄片,海外同行的認知、評價是什么?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哪類題材?
劉文:每個地方感興趣的內容不一樣,區域差異比較明顯,從我們拿出的片子看,中國文化題材的節目在亞洲地區較受歡迎,現實題材、中國自然旅游類題材在歐洲和北美地區更受關注。相對而言,自然類、科技類的選題國際市場更容易接受,現實生活類、主題跨國際,或者大家普遍關注的比如老年人、婚姻、教育等話題也是他們感興趣的。
整體來說,大家有一點共識,以央視紀錄片為代表的中國紀錄片,呈現出來的專業影像品質和國際先進水平相差不大,國際同行對我們談判、合作的精神、方式也表示一致認可。但中國紀錄片的整體專業品質還是偏低,另外有些片子講述的內容他們也不太能看懂。
只能說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片子開始進入市場了。下一步要不斷提高市場上競爭力,逐步由被動的對方定價轉變成我們自己定價——通這兩年多的努力,目前我們在亞洲有了一定的定價權。
《綜藝》: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在立項之初就有面向國際市場的考慮?
劉文:在頻道創辦時我就提出,原創紀錄片第一個訴求就是國際化的品牌、市場化的路徑,注重國際市場的目的是產生國際影響力,我們希望更多的紀錄片通過市場方式進入國外主流平臺,逐漸改變海外對中國的誤解或者片面讀解,這樣的片子在國內播出也能產生很大影響力。這兩年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片子越來越多,以后會更加大批量,關鍵不在于你的目標是否是“走出去”,而在于制作的時候是不是按“走出去”的訴求和方式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