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慶
在作宏大敘事的同時,以新的視閾捕捉、搜集資料,每下愈況,去記載普通民眾的日常所思所想,所行所為,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欲求,他們的文化表現。
現在的年鑒編撰,在內容的選取上遵循三個原則,就是強調寫大事、要事、新事。筆者認為,在這三者之外,也應當選取典型的、有意義的社會民眾生活,尤其是下層民眾的日常活動入鑒,全方位地記錄社會信息,并作為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觀照。這樣做,對于增加年鑒的有效信息量,提高年鑒的實用價值,提升年鑒的文化品位和存史、鏡鑒、學術功能,都大有裨益。
自從人類社會有了歷史記錄以來,一直都有關于社會生活的記載。在國外,公元前約500年的希羅多德在《希波戰爭史》中“除記載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過程以外,還記錄了雙方參與戰爭民眾的生活情況,尤其是埃及人的風俗人情,這實際上就具有文化史的某些特征”[1]。我們中國歷史上也記載了觸龍言說趙太后的故事,談如何關愛子孫。我國古代還有不少如《世說新語》《東京夢華錄》《荊楚歲時記》這樣一些記載文人趣事、社會風俗的書籍。赫伊津哈說:“自希羅多德以來,甚至更早,他們關心的是家庭、民族、國家、社會方式和意識的產生。”[2]但人類社會有意識地去記錄社會生活并將之作為一門學問加以研究,則是晚近幾百年間的事情。一般認為,近代意義上作社會生活記錄與研究的文化史以伏爾泰的《路易十四時代》為開端。有學者認為:啟蒙時期伏爾泰的兩本史著:《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開創了文化史研究的先例……伏爾泰制訂了一種獨創的、獨立的觀點,一種新的文化史觀。它成為斯賓格勒、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學和法國年鑒學派的濫觴。”[3]按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中的說法,文化史的書寫迄今歷經四個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是新文化史階段。新文化史階段的特點是什么呢?是向下,每下愈況。
蔡玉輝教授認為: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一批微觀史學著作的問世,文化史寫作朝著普通人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大幅度傾斜,到了80和90年代,其觸角伸向了人類生活幾乎所有的領域,其蔓生覆蓋之勢,猶如冰河時代之冰川,帶來了整個歷史學領域的“文化轉向”。
就大勢而言,文化史寫作實踐經歷了一個“從上向下”、從窄到寬、從精神生活到日常生活、從單向到多維、從聚焦到彌散的發展過程。這一“從上向下”的“情境”書寫,包括“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察覺到的行為模式:他們的家庭結構,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對于周圍社會空間的安排并賦予其意義的方式”。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筆者認為,年鑒寫作應對此有所借鑒。年鑒是什么?權威的說法,年鑒“是指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年度資料性文獻。”將年鑒寫作納入歷史學的范疇,放在各地地方志辦公室運作。也有人更強調它的工具書性質,認為:“年鑒是系統匯輯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獻信息,逐年編撰、連續出版的資料性工具書。”不管怎么說,年鑒寫作應更多地觀照社會生活和文化。
首先,我們把年鑒當作政府鏡鑒,有資政作用。年鑒信息反映的長處在于它是站在一年的長時段角度去記錄事件,較為宏觀、肯綮,避免臨時性的瑣細;而查閱資料者又能跨越若干年度了解過去的情況,能迅速地了然于胸。這是其他信息載體都難于匹敵的。年鑒怎么資政呢?站在官方的地位去總結過去一年政府部門的施政成績和經驗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使基層的下情上達,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去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
其次,年鑒要辦出特色,需要記錄文化。文化是鮮活的,并不僅僅在舞臺上,在文人的書齋里,在官方的組織下,它更多地存在于民間的生活中,時時更新,又時時積淀。它表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容小覷。
查干湖冬捕:2011年底,中央電視臺連續幾天報道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習俗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查干湖冬捕充滿原始北方漁獵的文化氣息,那神秘的祭湖儀式和鑿冰撒網的捕魚場面,讓人嘆為觀止。這種漁獵文化源于史前,盛于遼金。這是活的文化,是人的生命中最本真的東西,值得我們在年鑒中記載。
綠皮火車:近期,每天當黃山開往南京的客車到達中華門車站時,有很多南京人會花上2.5元錢,坐上綠皮火車,50分鐘抵達南京西站。他們稱,這是綠皮車之旅。他們擯棄了功利性的出行,在體驗慢生活,在懷舊,因為這是南京現在僅有的一趟綠皮車。我們如果在年鑒上搜集選用上述信息,觸發有關方面的靈感,利用富裕資源,開辦類似臺灣阿里山小火車旅游的業務,利莫大焉。
紫金山與玄武湖:南京重陽節素有爬城墻的風俗,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活動,但近年來,群眾不再滿足于此,許多人日日去爬紫金山。有關方面應群眾的需求,修建了棧道和登山步道,帶動更多的人去登山,逐步形成一種新的良俗。南京玄武湖免費開放后,更多的人去公園游玩,享受公共服務。據筆者現場觀察,晚上也有不少人到玄武湖去走湖、唱歌、跳舞、放風箏……筆者以為,年鑒記錄這些群眾活動,要比記錄官方組織的活動,更有生氣,更有意義,也更有文化價值,因為它鮮活地植根于大眾日常生活,形成習慣,富于生命力。作為資料,可以提供給政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依據,提供給有關方面去設計新的大眾服務產品。
集郵活動:由于電話和互聯網的普及,郵票的功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寄信轉為收藏。郵局順應社會需要,發行郵票,開展定制郵票的業務,滿足集郵愛好者的興趣,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年鑒記載了市民生活的新動向,也更清晰地顯現了社會前進的脈絡。
讀書的感染力:社會上有一些好的現象,通過傳播,潛移默化,會起到倍增的效果。2010年,動人的一幕在網上瘋傳,凌晨4點多,雨雪交加,數百名學生在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的敬文圖書館門前排隊等候進館學習。之后,許多大學里也出現類似的現象。這映射的是一種愛學習、愛讀書,在當今急需提倡的社會價值觀,年鑒應有所記載。
老年人的生活:又如老年人的生活,有老年大學、老年婚姻、老年人的贍養、老年人的心理、退休老人發揮余熱籌諸多題目可以做。這里絕不僅僅是夕陽產業的問題,更包括社會人倫、觀念更新、老人的心理關懷等道德層面的東西,還涉及贍養和財產繼承等法律事務,關乎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它們今后的發展變化,是一篇全局性的大文章。而年鑒要想完整記錄這方面的信息,在我們傳統寫新、寫大、寫特的框架內是難以完成的。
小劇場話劇:又如小劇場話劇,現在有多大的受眾數量,他們的口味,受眾的分布,文化層次等,也值得年鑒去呈現。記錄這些,既能有助于文化產業的建設,也能提升年鑒本身的文化品位。
上述種種,從傳統的記事角度,難以完成,類似的社會生活在國內的各種年鑒中鮮有記載,現時國內年鑒的編撰,主要還是一種官辦的方式,普遍的敘說角度和口吻還是官方的,或是從提供社會服務的一方,諸如管理部門,尤其是從大單位、企業角度去言說,記載的是他們的動態。年鑒的這種“宏大敘事”忽略了話語權弱勢的服務受眾,很少記述他們的現實狀態,他們的感受和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更新觀念,從上向下、從窄到寬,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從精神到日常生活,從單向到多維,從聚焦到彌散。在作宏大敘事的同時,以新的視閾捕捉、搜集資料,每下愈況,去記載普通民眾的日常所思所想,所行所為,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欲求,他們的文化表現。這樣,我們才能在年鑒上全面輯錄一個社會完整、翔實的信息,使它起到一種信息資料工具書的功能。
(作者單位:譯林出版社)
[1]蔡玉輝.每下愈況——新文化歷史學與伯克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3.
[2]約翰·赫伊津哈著,劉軍、舒煒等譯.中世紀的衰落[M].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3]趙立坤.論啟蒙時代的歷史觀[J].史學理論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