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平
蕁麻疹最突出的特征為瘙癢性風團,時起時消,消退后不留痕跡。現實生活中,有些蕁麻疹患者患病十多年,遷延難愈,已成為困擾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難題。
實際上,對于醫生來說這種病也是當今的一個大難題。由于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復雜,個體差異很大,沒有什么統一規范的治療方法可循。不過,仔細探究患者的發病,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即從過敏原著手,盡管這點很困難,而且很多時候過敏原的檢測也只能提供參考和重點注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飲食上不忌避,正是慢性蕁麻疹加重的原因之一。
限制“發物”的攝入
慢性蕁麻疹患者在應用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的同時,要合理控制自己的飲食。其中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對民間所說的“發物”還是要力所能及地加以限制,包括如辣椒、花椒、胡椒、香菜、茴香、公雞、蝦、蟹等。另外,也要注意限制一些食品添加劑較多的食物,因為慢性蕁麻疹患者很容易過敏,食品添加劑的某些成分可能就是引起瘙癢和過敏的物質。
藥物可以引起藥疹包括蕁麻疹型藥疹,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卻極少有人清楚食品也會引起類似的蕁麻疹。因為個別食品中有藥物類似的成分可讓某些人過敏,如葡萄里含有類似阿司匹林的水楊酸可引起瘙癢,或成過敏引發劑。
以上的說法讓很多人覺得奇怪,甚至難以置信。其實,這并不奇怪,這是由于蕁麻疹患者本身的體質情況過于特殊,有的患者在發病期間就連平常吃的面粉或大米都過敏。而且,人的體質是在變化的,原來不過敏的東西也許后來會過敏,這就是為什么青霉素在使用不同批號或超過72小時均要做皮試的原因。在用頭孢類抗菌藥的時候,如喝酒就很容易過敏。這說明有些飲食搭配或體質的變化也會因飲食的攝入不當,就導致過敏。因此,在治療蕁麻疹期間,建議患者要管理自己的飲食3~6個月,以素食和非發物性飲食為主,每天建立自己的飲食檔案,自行排除可能的過敏食物。臨床經驗表明,這樣執行以后,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是可以不發病的。
拒絕亂吃藥打針
亂吃藥和亂打針也是蕁麻疹患者引“狼”入室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條件好了,有些人一點小病就吃藥打針,特別是頭孢類抗生素等經常應用。殊不知這類物質進入體內后代謝物部分排泄出去,部分可能與體內的某些蛋白片段結合成為完全抗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敏原),在體內不斷釋放,引起蕁麻疹不斷發作。其他的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藥物的代謝產物可能在體內長期逗留,與體內某些物質“臭味相投”,結合后犯事。因此,蕁麻疹患者應仔細回憶,了解自己的用藥史,發病期間便不要隨意用藥,否則很難治好。
治療前須排除其他疾病
外來的入侵者:細菌、真菌、寄生蟲、病毒等感染引發的慢性感染灶,也是蕁麻疹發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在治療前,應評估一下是否有咽炎、胃炎、腸炎、肝炎、結核和寄生蟲感染。患了蕁麻疹,體內免疫環境出了問題,這時也要了解自己是否生了什么與免疫有關的疾病,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過敏性紫癜)等,而且,要仔細想想是否有心理壓力和情緒的變化,對冷熱的刺激或光線是否過敏等。若有發現,要給予相應的治療,再配合飲食控制和合適的蕁麻疹治療方案,許多人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是必備的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患者就可以請醫生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一般來講,可先吃一種或兩種抗過敏藥物如皿治林(通用名:咪唑斯汀緩釋薄膜衣片),或皿治林加酮替芬(或賽庚啶或安泰樂),早上皿治林、晚上酮替芬各1片,吃1個月。如控制到完全不癢及不起疹,可改為隔1天吃藥,半個月后改為隔2天吃藥,以此類推,隔半個月減1次。有些人是可以完全好的;如吃了沒有效果,可加美能(通用名:復方甘草酸苷片)、帕夫林(通用名:白芍總苷膠囊)、羥氯喹等,三個月調1次方案。藥物調整根據緩慢減量的原則。什么時候可以停藥,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請醫生決定。有些人把藥物劑量減到3~7天不吃藥不會發病,但若停止吃藥則又發作,這種情況則需要持續吃藥。幾天吃一次藥對身體的害處幾乎沒有,并且還可以維持蕁麻疹不發病,患者沒有必要擔心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