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君
今年的夏天比往年熱,這是近期許多遭遇熱浪襲擊的人們共同的感受。6月1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高溫預警信號,高溫天氣雄踞中國中部地區,湖南、重慶、河南、湖北等地氣溫將超過40℃。
高溫預警信號,是指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向社會公眾發布的高溫預警信息。2007年6月開始實施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中,把高溫預警信號分為3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高溫黃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連續3天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24小時內最高氣溫升至37℃以上;高溫紅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24小時內最高氣溫升至40℃以上。氣象學上,氣溫在35℃以上時可稱為“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幾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5℃,即可稱作“高溫熱浪”天氣。
一般來說,高溫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氣溫高而濕度小的干熱性高溫,另一種是氣溫高、濕度大的悶熱性高溫,稱為“桑拿天”。
眾所周知,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人體最舒適的環境溫度在20~28℃之間,最理想的溫度是15~20℃,此環境中人的記憶力強,工作效率高;溫度在4~10℃時,發病率較高,在4℃以下時,易生凍瘡,發病率更高。環境溫度高于28℃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在30℃時,身體汗腺會全部投入工作;氣溫高于34℃,并伴有頻繁的熱浪沖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
首先,高溫會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如對人體體溫調節帶來影響,而排汗顯著增加可導致機體損失水分、鈉、鉀、鈣、鎂、維生素等,若不及時補充,可導致機體嚴重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循環衰竭、熱痙攣等;如果心血管系統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可導致血壓上升;有的人會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可出現中樞神經抑制,如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發生工傷事故;由于大量水分經汗腺排出,如不及時補充,還可出現腎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其次,高溫環境下會造成中暑性疾病。如熱射病,體內產熱和受熱超過散熱,引起體內蓄熱,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典型癥狀為急驟高熱,肛門溫常在41℃以上,皮膚干燥,熱而無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重癥患者可有肝腎功能異常等);熱痙攣,是由于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失調所致(患者有明顯的肌痙攣時有收縮痛,痙攣呈對稱性,輕者不影響工作,重者痙攣甚劇,患者神志清醒,體溫正常);熱衰竭,是熱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環血量減少,顱內供血不足而導致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先有頭昏、頭痛、心悸、惡心、嘔吐、出汗,繼而昏厥,血壓短暫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體溫多不高)。
再次,自然界升溫對人體健康也有著間接影響。一是為蚊子、蒼蠅等提供了更好的孽生條件,為病原體提供了更佳的傳播環境,有利于傳染病的流行;二是高溫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提高大氣層有害氣體的濃度,易患上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疾病。
另外,炎熱的天氣會使人心煩意亂,也就是“情緒中暑”。患者常常表現為心煩氣躁、愛發脾氣。比如常因雞毛蒜皮的事,與家人或同事鬧別扭,自己覺得老是心神不寧,思維紊亂,反應遲鈍。
由此可見,高溫預警其實也是健康預警。當大家因高溫出現身體不適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應采取防暑降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