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稱號。在人們眼里,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癌癥,有些患者可能在確診后幾個月內死亡,這主要緣于發現時多已是肝癌晚期。
實際上,肝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有50%~70%的患者可存活5年以上。問題在于,早期肝癌通常無明顯癥狀,怎么才能做到早期發現呢?
關鍵是對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HBsAg陽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各種原因(如酗酒、肝炎病毒感染等)所致的肝硬化患者,進行定期體檢(每6個月1次),特別是檢查血清甲胎蛋白(AFP)與肝臟B超。甲胎蛋白檢查及肝臟B超顯像相結合,能讓大多數隱藏在體內的肝癌“現出原形”。
高危人群AFP升高,先考慮肝癌
曾有一名30歲的女性,攜帶乙型肝炎病毒多年。其在懷孕早期作檢查時,就被發現AFP升高至約1000納克/毫升。但當時接診的醫生卻簡單地認為,AFP升高乃懷孕所致,沒有進一步檢查肝臟(如作B超檢查)。但這名產婦在分娩后4個月時檢查,AFP仍不下降,復查時做了B超,才發現其是“巨大肝癌”。
因此,對普通人群來說,AFP大于200納克/毫升并持續1個月以上,在排除其他原因以后,就要考慮早期肝癌。若是高危人群出現AFP升高,就要首先考慮肝癌,不能輕易將其歸結為其他原因所致,而前述故事中的醫生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AFP是一種特異性較高的肝癌標志物,它對早期發現肝癌具有簡便易行且靈敏度高的特點。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AFP呈陰性或濃度不高,假如只依賴AFP來判斷,可能有將近50%的肝癌患者會被漏診。另外,其他一些情況也可使AFP升高,如慢性活動性肝炎、妊娠及一些胚胎源性腫瘤(精原細胞瘤)等。
診斷肝癌,別忘B超
B超可分辨出<2厘米的肝臟腫瘤,可用于診斷早期肝癌,尤其是無癥狀小肝癌。B超是理想的非侵入性的定位檢查方法,較CT診斷便宜,且可避免放射性照射,可重復檢查。特別是部分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檢查可能呈陰性或濃度不高,如果加做B超,可以提高肝癌檢出率。
但要注意,B超主觀依賴性強,不同水平的醫生,不同條件下做的檢查,結果可能會相差很大。因此,一次B超正常,不能完全相信,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影像科所做的檢查,最好到大醫院進行復查。
例如,一位40歲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在當地小醫院體檢時,發現AFP為940納克/毫升,但B超檢查肝臟未發現異常,讓其隨訪觀察。患者還是有些不放心,因為其有肝癌家族史,于是到較大的醫院復查,結果顯示“左肝外葉有一直徑3厘米的腫物,考慮肝癌”。
所以,對肝癌的高危人群來講,甲胎蛋白和B超顯像結合,是進行普查的理想方法,也是發現早期肝癌的最佳途徑。
發現肝臟腫塊后,還要判斷良性與惡性
雖然B超能較好地發現肝臟腫塊,但單純的B超檢查往往難以確定腫塊的性質。因此,當B超出現肝臟腫塊后,還可以配合以下檢查,以進一步確定腫塊的良、惡性。
超聲造影 這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超聲檢查新技術。靜脈注射造影劑(聲諾維,成分為六氟化硫的微氣泡,是一種惰性氣體)后,再進行超聲檢查,能顯示肝臟腫塊的血液供應情況,有利于判斷腫塊的良、惡性。
增強CT掃描或增強MRI掃描 CT、磁共振(MRI)檢查有平掃和增強掃描之分,臨床上有些疾病只需平掃就能明確診斷,但還有一些病變,在平掃時不能被發現和明確診斷,必須做增強掃描,尤其是腫瘤。
注射造影劑后進行掃描,稱之為增強掃描,進行增強掃描意義在于——
◎提高對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檢出率。
◎提高對病灶的良惡性的定性。
◎在已確定為惡性腫瘤的患者,進行增強掃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腫瘤分期的準確性,或判斷腫瘤手術切除的可能性。
◎對于血管性病變的診斷和顯示,動態增強掃描更是必不可少的;如顱腦、腹腔內有一個小結節或小腫塊,通過增強掃描,它可以鑒別究竟是血管影還是腫瘤或小的淋巴結。
總之,醫生綜合慢性肝炎和(或)肝硬化病史、AFP水平、超聲檢查、增強CT掃描或增強MRI掃描的結果,可確定大多數肝癌的診斷;對于少數診斷困難者,還可能需要做肝穿刺檢查, 即在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將得到的組織進行細胞學檢查,可以獲得明確的診斷。
肝穿刺對于判斷病情、指導治療以及評估預后都非常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地被采用,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險性。肝穿刺活檢時,應注意防止肝臟出血和針道癌細胞種植,對于有明顯出血傾向、患有嚴重心肺、腦、腎疾病和全身衰竭的患者嚴禁做肝穿刺。
擴展閱讀
肝癌的表現
早期肝癌可無癥狀體征,一旦出現典型的臨床表現時,已屬于中晚期肝癌。肝癌的常見表現有肝區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發熱、腹脹、腹瀉、黃疸等。
肝區疼痛 常由腫瘤生長迅速使肝包膜張力增大或腫瘤累及肝包膜所致,多為中晚期肝癌的首發癥狀。疼痛多位于右肋部或劍突下,初起多呈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刺痛。疼痛可時輕時重或一段時間內自行緩解或消失,多以夜間明顯,有時需用鎮痛劑。若腫瘤位于肝右葉膈頂部則疼痛常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若腫瘤位于肝左葉則較早出現中上腹脹痛;當腫瘤位于肝右葉實質深部時,一般很少出現疼痛。肝區疼痛突然加劇,伴觸痛或肌緊張者,應想到是肝破裂或腫瘤出血至肝包膜下。
消化道癥狀 常表現為食欲減退、飯后上腹飽脹、惡心、嘔吐或腹瀉。消化道癥狀常由肝臟病理性改變,致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消化道功能失調或增大的腫瘤壓迫累及胃所致。
消瘦與乏力 常出現于肝癌的中晚期。可能是腫瘤代謝產物引起機體生化代謝改變,加之進食減少所致。嚴重時可皮包骨頭,極度消瘦。
發熱 肝癌所致發熱一般在37.5~38℃左右,偶可達39℃以上,多不伴寒戰,午后發熱較常見。
其他癥狀 有肝炎、肝硬化背景或腫瘤浸潤性生長較大致肝臟功能失代償者可有出血傾向,如牙齦、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也可出現低蛋白血癥,如水腫、腹水、腹脹等;腫瘤轉移至肺可引起咳嗽;腫瘤侵及并阻塞肝靜脈或下腔靜脈時可出現進行性加重的下肢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