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鄉村慢生活
7月的重慶長壽區洪湖鎮鳳凰灣一片綠意。
天剛蒙蒙亮,陳云和羅逸就早早地起了床,然后戴著草帽,卷起褲腿,踩著露珠到地里去收玉米。陳云背著一個大背簍,他身手矯健,一會兒就掰了一背簍。羅逸就沒他這么熟練,同樣大的背簍里才裝了不到一半的玉米棒子。陳云搖搖頭,走到她身邊,“真笨”。她朝他撇嘴,“你是男人,當然比我厲害。”兩人一面拌嘴,一面掰玉米,好不愜意。陽光透過玉米梗打在他們臉上,斑駁的光點似乎把時間拉回一年前,他們初來時的模樣。
去年的夏天,陳云帶著羅逸來到鳳凰灣。村里人一聽說陳云是首都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羅逸是東北師范大學的大學生時,紛紛搖頭議論:“現在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所以到農村種地?”“難道是父母不同意兩人好,他們是私奔而來?”“體驗生活吧,過不了幾天就會走的,現在的年輕人,怎么吃得了農村的苦。”……但誰也沒有想到,一年過去了,這對小夫妻依然住在村子里,還成了干農活的好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來到這里的呢?
逃離城市
今年30歲的陳云是河南南陽人,從首都師范大學生物研究生畢業后,因為崇尚生態有機生活,便來到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當了一名實習研究員。在這里,他和羅逸相識相戀。
羅逸是浙江臺州人,比陳云小4歲,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她的母親在銀行工作,父親是公務員,她從小就是在蜜罐里養大的。大學畢業后,她在浙江義務做了一年的外貿,隨后來到小毛驢農園當了一名編輯。
跟陳云戀愛后,羅逸的生活發生改變。她不再用洗發水洗頭,而是用食醋兌少量的面粉來洗,也不再涂抹厚厚的化妝品,就連最喜歡喝的奶茶也狠心放棄了。因為她接受了他灌輸的城市里的化學武器防不勝防,吃的用的穿的,沒有一項能夠逃脫“毒品”的思想。盡管她很聽他的話,但還是在吃了一根黃瓜后,因殘留的農藥中毒而被送進了急診室,病床上的她突發奇想:“云哥,我們要是能有一塊自己的家庭農場該多好啊。要不咱們去隱居,你耕,我織,多爽啊。”對此,她無限憧憬,似乎依稀看見在一片一望無際的農田里,自家的煙囪冒出了縷縷青煙,而她和他正在翠綠的田野里打鬧追逐。
羅逸沒有想到,她的幻想還真實現了。一天,一位朋友打來電話,邀請陳云到重慶長壽合初人農園負責種植有機蔬菜的項目。
“我們可以去農村白手起家啊!”見羅逸興趣如此之濃,陳云也無限向往。
可是,當羅逸把她和陳云要去農村創業的事告訴父母時,羅媽頓時臉色鐵青,“別人都往城里蹦,你卻往農村擠,這是什么事?”而陳云也同樣遭到父母反對,陳爸更是對兒子的“事業”嗤之以鼻。但世上哪有扭得過孩子的父母,所以父母即便不同意,執拗的陳云和羅逸還是帶著狗兒“包子”和貓兒“白菜”來到了鳳凰灣。
在山里安個家
到鳳凰灣之前,羅逸想的都是廣袤的田野,清新的空氣,成群的牛羊……她以為澆田只需擰開自來水,收獲果實只需要把運輸車開進地里。可當她一踏入這塊土地,她的美夢幾乎被敲碎了。蜿蜒曲折的山路阻礙著除了摩托車以外的一切機動車進入,在一段陡坡上,她看見幾個農民吃力地推著裝了幾捆稻子的架子車,或許是架子車的重量太大,那幾個人怎么拉都拉不上去,于是,他們就把架子車放在坡上面,再靠人力把稻子從坡底一個個地背上來,再裝滿車。這場景,讓羅逸嘆了口氣,陳云立即給她打氣:“我們可以請人做這些。”于是,她又露出了笑臉:“那就試試吧。”
來到重慶的第二天,陳云以十年3500元的價格租了一幢年久失修的小樓,價格雖然便宜,但門窗、地板、柜子、沙發這些基本的家具都沒有,羅逸看著這個破舊的家有些灰心,陳云拍拍她的肩,“我們自己建設吧。”
為了節省開支,從打掃衛生、安裝玻璃窗,到接電線,陳云都親自動手。窗子安裝得還算順利,電線卻成了兩人最大的難題。當了30年“電盲”的陳云,在網吧呆了整個晚上,才從網上學了點接電線的方法。不過,在安裝時,陳云還是把零線、火線、地線進行了各種試驗,搗鼓了一晚上,才把這個龐大的工程完成。當拉開總閘,兩層樓房的燈全亮起時,陳云激動地抱著羅逸跳起舞來。
在農村,最讓羅逸無法忍受的是這里沒有廁所,只有茅房。每次看見茅房里各種蟲,她就無比惡心。所以,剛來那個周,她盡量少喝水,少吃東西,實在忍受不了才去解手。陳云看著她很心疼,就請來瓦工在閣樓上給羅逸壘了個新式“洗手間”,雖然簡陋得只能用水桶充當馬桶,但也比露天的豬圈好過百倍。
村子里沒有商店,連買個鹽巴都得跑到鎮上,而且鳳凰灣到鎮上的交通十分不便,除了坐摩的就只能靠步行。這可愁壞了平時出門就是超市的兩人,為此他們只能將需要購買的生活用品列個清單,一出門采購,就“滿載而歸”。
除此之外,日常洗澡也成了“城里人”的難題,原來一天一澡是習慣,現在想一周洗一次都是奢侈。“身上都快長虱子了……”羅逸抓著頭發嚷著,陳云安撫著她,“別著急,明天我就去買太陽能。”
盡管有種種不適,但兩人還是住了下來,并把租住的小屋叫做“逸云山居”。小樓雖粗糙簡陋,但在他們眼里,卻堪比陶淵明的桃花源,梭羅的瓦爾登湖,三毛的撒哈拉。
半農半X的生活
安頓下來后,陳云用150元的價格租下離家不遠處的一畝三分地,再從老鄉那里買來種子和秧苗,開始墾荒工作。可是陳云插的秧苗歪歪扭扭,不到兩天就蔫了。兩人看著辛苦勞作的成果毀于一旦,頓時泄了氣,“難道真在農村呆不下去嗎?”
第二天一大早,兩人就跑到地里,坐在地頭,看村民們怎樣插秧。陳云用蹩腳的當地方言與村民交流,羅逸則拿個小本子在邊上認真記錄,“秧苗該插進泥土里多長,水該多深……”每個細節,她都不放過。
待重新插秧時,幾個熱心的村民,見陳云生疏,還跑過來手把手教他。如今,秧苗已經長成了綠油油的稻子,還有了花蕊,不久就將收獲了,對此,陳云非常得意。
而羅逸對目前的生活很是滿意,“吃的是自己種的蔬菜,穿的是麻布衣服,安全啊。”她笑說自己過的是“半農半X”的生活。而她的“X”是指陳云所在鎮上的合初人農園有份正式的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薪資,以及她自己在網上開了一家專賣農副產品和植物手工皂、茶籽粉等純天然生活用品的淘寶店,偶爾還會給報刊投點小稿,賺點稿費。同時,小兩口還用微博直播他們的田園生活。前幾日,羅逸把自己收獲的又大又紅的西紅柿曬到了微博上,網友一看到就發出了羨慕的聲音:“當今還能吃到無農藥,無污染的蔬菜,真的是羨慕嫉妒恨啊!”“多么令人向往,田園,就是有想象力又浪漫的生活!”……
記者見到羅逸時,住她家后門的李大爺正好給她送土雞蛋來,羅逸笑著接過,順手將剛摘的西紅柿和茄子挑了幾個最大的放進大爺的籃子里。“在城市時,家家戶戶都緊鎖大門,就算住對門,好幾年也未必認識。但在這里,大家都很淳樸,可以毫無戒備地串門、交流。”羅逸說,人人都想進入繁華的大都市,為了那張“城票”而摔得頭破血流,但最終幸福嗎?她不知道,但她要的幸福很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