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劍鋒
體力活動“多”“少”都是錯
我從小在姥姥家長大,從我記事起,姥姥的身體壯得像頭牛,干起活來像個小伙子。然而,2011年,70歲的姥姥被診斷出腰椎1、2、3、4、5節間盤突出,春節竟然癱瘓在床。姥姥的老同事前來看望都說“身體過度透支形成職業病,像這樣的情況單位有許多人”。可見,勞累過度、透支體力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害的。
媽媽一位好朋友的丈夫,平時身體還不錯,但并沒有鍛煉的習慣,在參加單位運動會時不幸猝死在運動場,令很多人驚訝遺憾。據報載,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2012級男生裘某在參加完體育課1000米測驗后突發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生活中像這樣的實例很多,這都與平時缺少體力活動有關。
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的生產勞動、家務勞動都被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所替代,人類的體力活動急劇地減少,久坐不動成了現代人生活中最大的健康隱患,時間一長就成了大病的根源。
什么是健康的體力活動
提到體力活動,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單純的體力勞動,但實際上,所謂體力活動是指由肌肉收縮引起的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活動。體力活動不僅把體育運動包含在內,而且把職業性的勞動,交通性的走與跑,家庭和社區內的日常生活的活動全部包含在內了。
那么,體力活動應該保持怎樣的“劑量”才能達到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呢?專家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每天至少一小時中等強度(以學校體育課為例,心率為120~150次/分的運動量為中等)以上體力活動;成年人及老人應每周五天以上、堅持至少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體力活動。體力活動對于所有年齡人群(從兒童到老人)都有益處。推薦的體力活動量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由不短于十分鐘的多次體力活動完成。體力活動類型可以是日常活動、有計劃鍛煉、體育活動或者兼而有之。
健康家務“點石成金”
健康的體力活動,因人而異,只要安排合理,符合人的生長發育規律,它的健身效果完全不應受到懷疑。
以家務為例,家務怎么做,就很有講究。比如拖地,如果一直蹲在地上,突然站起來,反而會頭暈腳軟,這對高血壓患者十分不利;可只要經常變換姿勢,反倒能鍛煉關節,活絡四肢;再如低頭剝毛豆,時間過長會令頸椎感到不適,可如果手臂適當抬高,非但緩解了頸椎壓力,還能讓手臂得到鍛煉。
到底哪些家務有益健康?其實,這并沒有固定的范圍。不過,先要澄清一點:家務勞動無法從根本上取代體育鍛煉。家務勞動基本的健康原則可歸納為:盡量向高處伸手、向低處彎腰、手指常動彈、腿腳不停頓。為此,生活里不妨多留個心眼,擦窗時順帶踮踮腳,鍛煉小腿;鋪床時幅度再大一點,伸伸腰,讓脊柱輕松一下。簡單地說來,人到中年,“能坐不要躺、能站不要坐”,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