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的CG廣告,給了很多人一個啟發,未來是不是連演員都不需要了。給年輕的赫本和張國榮拍部電影也將成為可能。但CG做真人,還需跨過“恐怖谷”,要么無限接近真實,要么就徹底卡通化,才不至于使人厭惡。
已故20周年的好萊塢明星奧黛麗·赫本突然拍起了廣告,她依舊蓮步輕移、眼波流轉,把人們又帶回了半個世紀前“天使在人間”的年代。而成功“復活”赫本的就是CG技術。
最近,一段一分鐘長的廣告視頻風靡互聯網。廣告片的主演是已故二十年好萊塢女星有“人間天使”之稱的奧黛麗·赫本。在意大利海岸,赫本乘坐的公交車撞散了西瓜攤,發生爭執,停止不前。赫本略顯焦躁,看了看包中的巧克力,這時,一個開跑車的帥哥邀她搭車。她接受了邀請,在跑車里吃起了巧克力。
很明顯,這是一則巧克力的廣告。但在僅僅一分鐘的視頻里,赫本既有公交車上的神態表現,又有下車到上車的動作表演,以及跟公車司機和跑車帥哥的互動,完整的表演,讓很多資深的“赫本迷”都看不出破綻。再加上影片使用昏黃古舊的表現手法,讓人誤以為是赫本當年未播的影片。其實,真正“復活”赫本的就是現代視覺設計中最常用的CG技術。
CG多用于場景、動畫
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縮寫。它是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一系列相關產業形成的,國際上習慣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領域通稱為CG。
它既包括技術也包括藝術,幾乎囊括了當今電腦時代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如網頁設計、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的建筑設計及工業造型設計等。例如,某個在建商場的視覺效果圖、電影《阿凡達》、游戲《最終幻想》使用的都是CG技術。
這部巧克力廣告就屬于CG電影的范疇。廣義上講,CG電影是指影片中使用大量虛擬場景或特效,比如《霍比特人》《2012》等影片;狹義上的CG電影是指影片中的視覺產物全部是由電腦制作的,像《功夫熊貓》等動畫片。
說白了,要么背景是“假的”,要么全是“假的”,這是觀眾最常看到的CG技術的體現。但這部巧克力影片恰恰相反,制作團隊首先在意大利風景明媚的海岸取景,除了赫本之外,其他全都是真實演員,最后再把電腦制作的人物植入進去。這種真實場景結合虛擬人物的拍攝方式,十分少見。即使是《阿凡達》,也是對于真人的動畫捕捉之后再制作的,而赫本卻是沒有的。
CG做真人需跨越“恐怖谷”
在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的崔蘊鵬看來,CG做赫本的難度也要高于一般的CG做真人。“做一個阿凡達,之前沒有人見過,做成什么樣都能接受。但赫本是觀眾已經熟知的形象,要做到逼真,能讓觀眾接受,難度極大。”
據說在影片播出之后,就連赫本的兩個兒子看過該片后也都贊嘆不已,逼真程度可見一斑。這支廣告片由英國AMV BBDO公司花了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設計師們參考大量赫本的影片以及照片,務求準確拿捏她的輪廓表情,使用電腦成像技術,讓奧黛麗·赫本的臉孔再次鮮活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設計師們早先曾嘗試用一個長相和赫本類似的模特代替,用高精度面部掃描技術把她的臉完整地復制下來,并加以修改,但結果不甚理想。最后,設計師還是決定參考影視資料,一筆一畫地將赫本“畫”出來,每個角度都力求完美。由于大部分資料已年代久遠,制作的過程十分不易。
在崔蘊鵬看來,早先的模特還是起了重要作用,她銜接了劇情動作。如果她跟赫本很像,還能進行捕捉,先進行大概的建模,但更重要的是后期的電腦制作。CG模擬真人,最難的是要跨越“恐怖谷”。
所謂“恐怖谷”是指在當前的CG技術下視覺美學的一個規律。簡單來說,人類對于CG模擬參照物的逼真度產生的好感不是線性的——并不是說這個CG模擬的東西越像,觀眾越喜歡。而是當CG模擬物與參照物十分接近的時候,似像非像的時候,觀眾突然發現CG的非人類特征,進而引起心理上的厭惡和恐懼感,使好感度掉入深谷。所以,CG做真人,要么就跨過“恐怖谷”,無限接近真實,要么就徹底卡通化,不至于使人厭惡。
當然視覺上的恐怖谷規律因人而異,大部分覺得能以假亂真的觀眾,是因為跨越了“恐怖谷”。但也有少數網友認為,在哪幾秒鐘赫本的表情顯得特別僵硬,甚至還有人一看就感到很難受,都是因為沒有跨越視覺“恐怖谷”。
崔蘊鵬認為,更為困難的是,片中不只赫本一個人,還有著很多真人演員。人們不免要去拿CG人物與真人做對比,這更需要對這個“赫本”進行精雕細琢。
虛擬演員還不現實
赫本的CG廣告,給了很多人一個啟發,未來是不是連演員都不需要了。給年輕的赫本和張國榮拍部電影也將成為可能。但眾所周知,高質量CG 動畫拍攝成本十分高昂,費工費時,比拍攝真人麻煩得多。據崔蘊鵬估算,這部制作了1年的1分鐘廣告片,至少是百萬元以上級別,如果拍攝90分鐘的電影,造價就更為昂貴。
但是,如果以好萊塢明星上千萬美元的身價來核算,CG制作還是相對便宜的。而且為了滿足觀眾需求,還能推出各種“奇怪”的組合甚至情節,技術真的能達到么?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王雷告訴記者,CG“造人”在技術上已經不成問題,在幾年前已經十分成熟。“在電影中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數字替身。幾年前的《蜘蛛俠》就已經使用了數字替身來完成一些真人無法實現的動作。”
現在CG技術的主要成本,還是人力成本。做三維建模、做渲染的人才短缺,特別是要做得像,例如赫本這種,就需要大量的資料,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制作。
王雷認為,未來幾年例如虛擬赫本這種噱頭的片子還會出現,但想取代演員還不現實。一方面,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會延長制作周期;另一方面,是市場運作的問題,電影畢竟是靠明星吸引人的,虛擬的明星再出色,也不是真的,吸引不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