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陽

期盼了那么久的寶寶終于出生了,作為新媽媽,小葉最喜歡干的事,就是盯著身邊的寶寶看,怎么看也看不夠。可是,沒過兩天,她卻發現寶寶本來白里透紅的小臉蛋開始變黃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跟醫生護士匯報,是
不是寶寶的身體出了什么問題?
怎么變黃了?
黃疸是小寶寶中常見的現象,半數以上的新生寶寶都會經歷黃疸這一過程。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原因是由于寶寶體內的膽紅素產生過多。當寶寶在媽媽子宮里時,相對處于無氧的環境中,寶寶體內的紅細胞數量比較多;而當寶寶出生后,進入了一個富氧環境,寶寶體內多余的紅細胞就會被破壞,釋放出大量的膽紅素;與此同時,寶寶肝臟分解膽紅素的能力不足,通過腸道排出膽紅素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就形成暫時性的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皮膚黃染,甚至引起眼白泛黃。此外,溶血、感染、膽道閉鎖等會進一步增加膽紅素的產生而減少膽紅素的排出,因而更加重黃疸。
同是黃疸,原因不同
生理性黃疸:消失得快
絕大多數寶寶的黃疸都屬于生理性黃疸,大約在寶寶出生后第2-4天間出現。一般先從面頰部位開始,皮膚微微泛黃,隨后顏色加深,并慢慢向下波及胸部、腹部,再到四肢。黃疸在第4-5天時達到高峰,隨后在2周內自行消失。早產寶寶由于肝臟、腸道功能不成熟,黃疸程度往往比足月寶寶更嚴重,而且持續時間也更長。
病理性黃疸:出現得早,進展迅速
少數寶寶的黃疸屬于病理性黃疸,由溶血、感染、膽道閉鎖等疾病引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中最常見的是因新生寶寶與媽媽血型不相容而引起的溶血性黃疸。此外,細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可引起寶寶黃疸加重;某些先天性畸形,如膽道閉鎖,或者先天性代謝異常,也可引起病理性黃疸。寶寶病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比生理性黃疸更早,往往在出生第一天就開始出現,而且進展迅速。
母乳性黃疸:持續時間較長
還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新生兒黃疸被稱為母乳性黃疸,見于少數純母乳喂養的寶寶。母乳性黃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寶寶出生早期開奶太遲,或媽媽母乳不足,因饑餓而導致寶寶黃疸加重;另一種是由于母乳中某些成分妨礙了寶寶體內膽紅素的排出,引起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導致寶寶黃疸持續不退,可以持續至寶寶出生后
光照+喂養,讓黃疸走開
當寶寶發生病理性黃疸時,必須積極治療,而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治療,可以等待它自然消失。但也有少
數寶寶的生理性黃疸比較嚴重,為避免過高的膽紅素所造成的腦損傷,當寶寶的血液膽紅素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積極治療。目前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主要是采用藍光照射,促進寶寶皮膚、血液中膽紅素分解并通過尿液排泄。在日常護理中,可以采用少量多次喂養,增加喂養量,以促進寶寶排便,通過便便排出多余的膽紅素。另外,某些益生菌、中藥茵梔黃等,也可用于幫助寶寶更快地排出膽紅素,加速黃疸消退。
給媽媽的提醒
如果是生理性黃疸
正常情況下,我國的媽媽和寶寶大多在產后4~6天回家,此時,大多數寶寶的黃疸已經達到或即將達到高峰。在媽媽產后住院期間,應該每天觀察寶寶的黃疸情況,醫生也會檢查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如果過高,會及時處理。出院前,媽媽應該再次確認寶寶的黃疸程度。寶寶回家后,如果發現寶寶的黃疸仍在持續加重,2周后黃疸還是持續不退,或者已經褪下的黃疸又再次出現或增深,尤其是寶寶還伴有不太愿意喝奶、嗜睡、低熱(肛門體溫超過38℃)等異常情況時,要盡早就醫。
如果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新生兒黃疸,雖然不會造成嚴重后果,但卻是造成母乳喂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減少母乳性黃疸,建議母乳喂養的媽媽盡早開奶,并采用按需喂養的方法,盡量讓寶寶多吸吮,增加奶量。對于黃疸持續不退的母乳喂養寶寶,可以暫停母乳喂養2~4天,改用配方奶喂養。不過,在停喂母乳期間,媽媽一定要用吸奶器將母乳吸空,否則母乳分泌量會明顯減少,導致母乳喂養失敗。一般在停喂母乳幾天后,寶寶的黃疸就會很快消退,此后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少部分寶寶在恢復母乳喂養后又會出現輕微黃疸,不過此時寶寶體內的膽紅素水平已比前期有明顯下降,可以繼續母乳喂養,不必再用配方奶喂養。
如果是早產寶寶
由于早產寶寶的肝臟、腸道功能不完善,黃疸程度往往比足月寶寶更嚴重,黃疸持續時間也更長,而且早產寶寶的腦發育也不成熟,膽紅素更容易透過血腦屏障,造成大腦損傷。因此,早產寶寶的黃疸更需要關注,所以,早產寶寶需要比足月寶寶更積極地通過藍光照射等降低膽紅素水平。不過,即使及時治療,早產寶寶的黃疸仍可能持續比較長的時間,甚至一直持續到生后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