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玲
外包這個詞在制造業領域一度流行。但近年來,一些知名企業回顧外包之路,漸漸感慨:在外包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知道制造技術,因為上個月剛剛生產過這些產品;但是逐漸地,自己就偏離了核心技術了,喪失了核心競爭力,對于這些產品是如何制造出來的,真是一無所知了。育兒的過程也可以此類比,你可以將育兒外包給老人、保姆、學校、各類社會教育機構……但是,你要知道,在外包的過程中,你喪失掉了什么?你肯定不想將孩子變成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冷冰冰的產品,肯定不愿意失去與孩子之間最寶貴的情感聯系,也不會愿意將孩子的未來外包由他人決定……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核心技術”是無法外包的。有些事,有些教育,只有自己親歷親為,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不能外包之1 夫妻恩愛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比绻f這相似的幸福家庭有一個共同的重要因素的話,那必定就是夫妻恩愛。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有著無可比擬的安全感,往往陽光健康,孩子在感受到幸福的同時,也學會了愛與被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國際商務禮儀和兒童禮儀首席培訓專家蔣佩蓉老師的觀點是:丈夫第一,孩子第二。在家庭中,首要次序是配偶,其次才是孩子。一方面,只有對配偶重視和恩愛,才會有健康自主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是從這種原生家庭中學習人際關系及夫妻相處模式,成年后,組成自己的家庭,會無意識地受原生家庭關系模式的影響。因此,夫妻恩愛,是父母必須親自經營呵護的,不能假手他人,亦無法外包。
小鏈接
美國家庭心理醫生杰明·撒克博士曾經說過:“做父母的,能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彼此相愛。”
不能外包之2 習慣養成
把孩子外包給老家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最常見不過的事了。但是,外包后,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當然,我們知道,把孩子外包給老人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這種外包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老人對孫輩都是習慣性地寵愛甚至是溺愛;第二,老人還是舊時的撫養習慣,不容易適應新時代的養育理念。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可能會錯過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要知道,6歲前是孩子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年齡,改變一個人的習慣,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媽媽從小為孩子建立各種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習慣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明顯的秩序感,比如,晚飯后會搶著擦桌子,把盤子送回廚房;每次一提外出,就會自己主動拿起外套圍巾,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各種習慣的開端時期。
不能外包之3 愛的教育
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無條件的,愿意付出和犧牲。將這份無條件的愛傳遞給子女,也只有父母能夠做到,學校、社會教育機構怎可替代?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如何在愛中建立規則,如何讓孩子學會接受和給予愛,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
第一招:告訴孩子,無論何時,父母都深愛他們
明明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有時候,父母卻會人為地制造一些“偽象”,好似父母對
孩子的愛是建立在“表現乖”“好成績”的基礎之上。孩子做錯了事、表現不好、沒有及時學會某樣本領,父母就會生氣,更有甚者會恐嚇孩子,諸如:“你還是我的孩子嗎?你還怎么讓我愛你?”之類。這種方式會令孩子產生無助感,長此以往,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愛,這對其一生都會有不利影響。不以愛來強制孩子去做某件事,不以愛來威脅孩子,不將愛與任何功利性的事物畫上等號。最重要的,就是時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大家喜歡他們,這和他們的成績單如何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第二招:平等對待孩子,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周國平在他的著作《寶貝,寶貝》中提到,作為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做
孩子最佳玩伴兒,與孩子玩得投入而開心,自己成為孩子;當孩子漸漸長大,能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無所不談。
他的話簡單來說,就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盛
行這樣一句話:“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弊罡挥诮逃饬x的家庭關系應該是“等邊三角形”,即夫妻、父子、母子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不讓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過高,也不過低,過高的話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使其日后適應社會生活困難;過低的話會導致孩子過分壓抑、缺乏主見。
第三招:讓孩子學會關心、謙讓、寬容和付出
有人將愛比喻成口袋,往里裝,產生的是滿足;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古語有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蔽覀円尯⒆硬粌H體會到被愛,還要告訴他們如何更好地去愛父母,愛同伴,愛老師,愛陌生人,愛自然,愛這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要多帶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感受到陽光雨露之滋潤,感受到風的溫和,草的清香,花的嬌艷,讓孩子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還可以通過閱讀,通過小故事,讓孩子學會如何關心同伴,如何愛自己的家
人,應該怎樣謙讓;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戲,告訴孩子,如果作為家長的你,遇到和孩子一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付出。愛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但提醒父母們,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孩子最初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對孩子的教育具有啟蒙性。因此,無論如何,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愛的教育,自己首先要做到!
在分工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在家長們身在職場、無暇全天候照顧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請老人幫忙,可以以培養孩子興趣為目的而選擇一些社會教育機構。但是,才藝、知識、技能可以外包,那些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氛圍、情感體驗、習慣養成、價值觀培養等等這些育兒的“核心技術”,非父母親力親為不可,外包可實現不了。
不妨,從現在開始,趕緊審視一下自己是否過度外包了,是時候“自產自銷”了!
推薦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澳)詹姆斯·奧沃斯
(美)凱倫·迪倫著 丁曉輝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