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明 汪亞洋 張玲玲
摘 要:校訓是一個學校文化沉淀和精神繼承的一個縮影。本文通過搜集國內外203所著名大學的校訓,提煉關鍵詞,為當今的綜合素質教育方向把握航標,提供更廣闊的教育思路和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訓 統計 素質教育 范疇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074-01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有培養創造的力量”。素質教育的全方面的發展從橫向來說范疇模糊,涉及領域廣闊,方向不清晰;從縱向來說,缺乏發展的主次先后和側重點;從深度來說,沒有程度量化單位。以上三點使得大學素質教育的試行遠達不到人們預想的效果。然而經過多年文化傳承的大學將自己的教育精華濃縮在一兩句校訓之中,可以說是在素質培養教育中立下了一個個坐標,為素質教育的橫向維度提供了一個參考范圍,給后者提供更廣闊的教育思路和培養模式。
1 校訓內涵及功能
校訓是學校為樹立優良校風而制定的要求師生共同遵守的準則。——《教育大辭典》。校訓是一所學校獨立思想和傳統精神的集中體現,隨著大學的創建和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傳統,在一定范圍內影響著學校里每個人的價值觀選擇、思維方式、學術氛圍、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這種校園文化精神不僅是一種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更是大學本身獨有文化的靈魂。一方面陶冶教師素養;一方面提高學生品德素質,既振奮精神,渲染氣氛,引導教風和學風;還能推動社會文化,豐富健全社會文化體系。
2 校訓統計分析
此次研究選取的國內校訓為我國211大學共103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選取國外2010年排名世界前100的大學92所,遍及英、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等。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國內外203所大學中,沒有校訓、網絡未查找到或暫未制定校訓的學校不計數據。
根據對國內校訓關鍵字的統計,得出關鍵詞12個。關鍵詞對應詞頻數(次)分別為:知識39;創新27;品德22;求是17;實踐14;勤奮12;團結10;胸襟8;誠實6;愛國5;志向5;思想5;自由,民主4;艱苦樸素4;奉獻4;濟世4;審美2;科學1。
由國內統計可以看出,掌握知識作為最基礎的學習內容備受大家重視,其次創新、品德。所有的詞匯范疇大致分為三個方向:個人,他人和社會。在個人的層面又分為:知識(思考、獲取、實踐、創新)、品德、理想、審美、人格及傳統價值觀。
統計二:國外高校校訓關鍵詞和詞頻數(次):求知22;真理14;宗教次;思考9;自由8;自然7;服務6;品格6;國家5;專業4;科學4;踐行4;創新2;藝術1[3]。
國外大學的關注點在個人自身的發展。從統計二可以看出,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國外更多看重知識的獲取和對真理的追求,尤其強調自己的思考。
3 校訓為素質教育提供的“橫向教育坐標”
從以上統計數據來看,眾多的校訓列出了較詳細的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范疇單目,給出了一個明晰的“教育坐標”—— 綜合素質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
3.1 倡導博學的學術態度
從統計來看,涉及“學識、學風”的占35.8%,“創新、創造”的占36.7%。求學重視勤奮,運用看重實踐,發展強調創新。學,有博學、篤學、勵學、精學、積學;行,有篤行、敦行、力行、尚行;學行結合,知行合一。和國外大學相區別的是,在追求知識的目的中強調求是,求真。“求實、求是、求真、至真”的數據占48.6%。外國眾多大學的校訓體現最多的也是對知識的獲取。不僅重視求知,還注重對真理的探索,和在這探索中學生自身獨立的思考。比起強調結果創新來說,強調思考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步驟顯得更為切實和實際。
3.2 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和對美的欣賞與內化
在個人道德品質修持中,既要保持厚德的傳統文化,又需要堅持自強、勤奮的生活態度。涉及“自強、勤奮、勤儉”的占45.9%。比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德育、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美感的內化是促進思想道德提升的一種重要方法。
3.3 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
統計中涉及“團結、樂群”的占22.9%。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培養是形成一個具有強勁動力,發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集體最不可缺少的要素。
3.4 崇敬自然,保護自然
在中國普遍的自然價值觀下,自然一直作為我們的師者、朋友。青松代表正氣,竹梅代表風骨,水至善,梅蘭竹菊是四君子,自然環境和人類和諧共存的當代,更應當讓每一輩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4 結語
素質教育不僅重視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自身發展的合理建構。在這個結構中,向內審視,學生的知識、品德、和價值觀(其中理想、審美、人格等都應涵蓋于價值觀中)是三個重要的基礎支柱,隨著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這三個方面要同時增長和支持,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的完善,從而承擔起他所應負擔的各種責任。從學生與外界的關系來看,處理好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之后,還要培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這些知識是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家庭、社會、朋友圈中會得到更多的經驗積累和實踐。這也同時印證了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
參考文獻
[1] 王剛.我國大學校訓研究述評[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17):69-71.
[2] 徐軍,王淵,陳旭.校訓的文化內涵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兼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校訓的文化內涵[J].中國輕工教育,2010(2):32-34.
[3] 向鵬,陳鳳.中西高校校訓的價值取向對比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