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外語學習已經成了一種必然趨勢,很多人學習一門甚至多門外語以提高競爭力,然而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語言遷移現象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積極的和消極的)。本文結合筆者法語二外教學經驗,分析語言遷移現象及作用的同時,重點討論法語詞匯的教學中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二外法語 語言遷移 詞匯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21-02
目前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僅學會一門語言,外語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第二門外語,然而學習過程中,語際影響日益凸顯,在語音、詞匯、語法及語篇構建方面都受到母語及第二語言的影響,即語言遷移現象。本文結合筆者長期從事英語專業二外法語教學工作經驗,集中討論法語詞匯學習過程中的遷移作用及應對辦法。
1 詞匯學習過程中語言遷移現象及其作用
Odlin(1989)對語言遷移有精準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語言遷移根據它對新語言的習得作用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已經習得的語言規則和新語言一致,則已習得語言的規則遷移會對目標語言產生積極影響,即正遷移,反之為負遷移。
英語和法語同為印歐語系,又分屬于日耳曼和羅曼語族,均受到了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影響。由于歷史、文化發展的原因,英語與法語間聯系緊密,英、法兩種語言有高達50%的交叉詞匯,這兩種語言的相似性導致英語在法語學習過程中對法語習得的作用以正遷移為主。
英專學生積累了長期的英語學習經驗,對英語詞匯、語音、語篇、語法等方面都有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法語詞匯時,不可避免地會想要借助英語知識,這就產生了語言遷移。這種遷移以正遷移為主,主要歸因于以下幾種情況:(1)詞形相同或相似,詞性一致,詞義接近或完全相同;如:station (法)-station(英)車站,film(法)-film(英)電影,nation(法)-nation(英)民族。在學習這類詞匯時,學習者很容易調動自己已有的語言知識,如已習得的知識準確,則新語言在使用時也可以保證其準確性。(2)詞形雖不同,但詞性一致,用法相同。voir(法)-see(英)看見,trouver(法)-find(英)發現,找到,parler(法)-speak(英)說,講,說話,dire(法)-say(英)說,sur(法)-on(英)在……上面;關于,travailler(法)-work(英)工作,學習。在教授詞匯時,即使依賴母語向學生解釋以上詞匯與近義詞差異,效果也并不理想。例如很多初學者很難區別dire和parler,教師如從母語理解的角度解釋效果不佳,但如說dire與parler類似英語say和speak,則學生可以輕松地理解用法上的區別,相關的錯誤也就不會再犯。
以上的現象比較常見,這種正遷移還有利于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教師在授課期間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英語習得優勢,把這種正向遷移的推進作用發揮到極致。然而,英語對法語的習得仍然存在負遷移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詞形相同或相似,但意義不一樣或有偏差。如:chair(法,肌肉)-chair(英,椅子);car(法,旅行大客車;因為)-car(英,汽車);travail(法,工作)-travel(英,旅游)。如果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不對以上區別加以強調,則很多學生參考英語知識,那錯誤就在所難免。
很多漢語言專家認為,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即沒有語法意義的詞形變化,這是漢語與印歐語言的根本差別。對于中國學習者,母語的遷移作用也絕不容小視。成年語言學習者已經成熟掌握母語,建立了以母語為基礎的語言學習模式和思維模式,并擁有邏輯推理及思維能力,在接觸新的語言時,大腦會充分把這些模式和能力運用起來。由于中文與法語在語言結構,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母語在法語詞匯習得過程中以負遷移現象為主。很多語言學習者傾向于用對比分析法學習語言,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不成熟的學習者卻依賴一一對應的學習方法,這樣放大了中文與法語的差異,負面作用也更明顯。如法語中冠詞是名詞的標志,非特殊情況不能省略。而中文沒有冠詞的概念,故很多學生在遣詞造句時常遺漏冠詞;介詞是法語中用法最靈活的一類小詞,而中文介詞的概念模糊,這種差異在學習者學習動詞用法時體現得尤其明顯。中國學生在母語學習過程中養成了重意義而輕詞性的學習特點。如:他打電話給媽媽。如僅從詞義的角度來考慮,以下的錯誤就不難理解了。Il téléphone sa mère.(誤);Il téléphone à sa mère.(正)
2 語言遷移對教學方法的啟示
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多重文化能力,能夠預見學生在習得過程中可能的語際干擾現象。在中國,即使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有至少6~9年的英語學習經歷,教師在授課時必須重視習得過程中的遷移現象,客觀分析其作用,加深學生對母語、英語和法語之間在語音、語法、詞匯及文化方面的區別和聯系的認識。
而學生在學習新語言的同時還應該強化已習得或正在習得的語言知識,事實證明,中文能力強的學生外語學習的能力也很強,學習效果也好。培養自身分析、概括能力,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學生,對于語際影響和差異比較敏感,容易發現語言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同時也就強化了語言正遷移的作用。
結合法語詞匯學習的實際,為了強化英語的正遷移作用,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演繹有關例子,鼓勵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尋找語言之間的共同規律,有效調動已有的習得經驗,可以借助相似的英語結構啟發學生,增強學生自信,發現兩種語言的共性,進而實現準確語言輸出,這個過程產生的錯誤,不需要直接更改,而更應該利用它啟發學生發現差異,以強化對詞匯的深入理解。比如在學習derrière和après時,引例讓學生在法語語境中體會差異,隨后啟發學生找出兩個與之用法相似的英語詞,學生對比觀察后很容易得到以下的關聯:derrière=behind,après=after,為了進一步檢驗學生的理解,讓學生造句“您先請”,學生可以更加自信地依照英語中“after you”的結構創造出“après vous?”這樣的句子。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這兩個單詞的知識,更多的是培養了語言思維模式和語言自主學習的能力。
筆者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長期學習詞匯的一般順序為:發音-拼寫-詞義,很少關注詞性,學生使用法語表達時頻繁出現詞類搭配混亂,句子成分不完整的現象。強化法語詞類、詞性及語用的功能意識可以有效規避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培養學生法語表達的思維模式,遣詞造句時不能只考慮意義,而必須結合意義、詞性及功能幾方面來綜合考量。如,學生要表達“我在學習”這個句子時,很容易聯想到兩個單詞,apprendre,travailler,純粹從語義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詞的含義幾乎沒差異,這就有了潛在的錯誤源。不少學生選擇“Japprends maintenant.”從詞性角度看,apprendre是及物動詞,后面必須接賓語,而travailler可以是不及物動詞,語義不需要強調動作承受對象,應選擇不及物動詞,即“Je travaille maintenant.”。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可見,詞性、詞類搭配及句子成分功能的知識可以幫助中國學生有效避免此類錯誤,教學中應強化這方面意識。
3 結語
語際影響在語言習得初期作用比較明顯,隨著語言知識的不斷豐富,負遷移作用會慢慢減少。精通多種語言的學習者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內化各種語言系統,語際干擾也就相應減少。因此,法語詞匯學習初期,巧妙利用語言遷移作用可以顯著提高學習效率,長遠看來,僅依靠對比分析法學習遠遠不夠,仍然需要把詞匯置于目標語境中,依據交際教學法的基本理論,讓學習者體會目標語言體系,培養交際能力的同時內化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 Odlin T. Language Tran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n language learning[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7.
[2] 劉芳.淺析法語學習中的英語負遷移[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8(12):87-89.
[3] 譚麗.淺析語言遷移現象[EB/OL].http://www.docin.com/p-99603271.html.
[4] 邢程.多語際遷移與大學法語教學[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4):77-82.
[5] 王慧.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負遷移及其糾正[J].外語論壇,2009(25):184.
[6] 周蕾.法語二外課堂上的英語負遷移現象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62-65.
[7] 張姍娜,于文龍,張同歡,等.英法語詞匯對比在二外法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考試周刊,2011(6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