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2013年6月26日,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在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拉開帷幕。
這是當代工藝美術界的一場盛會。在長達8個月的展期中,來自全國各地近千件最具創新性、學術性、實驗性的當代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將輪番亮相。大展期待與社會各界形成良性互動,各方共同促進當代工藝美術的創新與發展。
傳統交融時尚
作為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五項展覽之一,中國當代金屬藝術展一亮相便奪人眼球。三百余件精品力作工藝精湛、創意獨到、各領風騷。
云南民間大師金永才的作品《祥龍獻瑞酒器》奪得本次當代金屬藝術展銅獎。這是一個由黃金、純銀、紫銅制成的小壺,造型別致,紋飾豐富。龍身上的鱗片是先在胎上刻出紋樣,然后將細如毛發的金絲、銀絲嵌入刻痕,最后經技術處理平整。“這種烏銅走銀的古老技藝現在基本快失傳了。前幾年我們還從日本專門請老師回來教這門技藝,特別費工難做。這件獲獎作品做工精致,將傳統工藝運用得非常地道。”清華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教授周尚儀對這件作品贊不絕口。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林樂成認為:“較之國內,國外在保留傳統方面似乎做得更純粹,比如意大利的彩石鑲嵌、中東的金銀器等,他們的父輩、祖輩做的東西今天他們還在繼續做。所以,國外的工藝美術展上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事某一種傳統工藝的專業藝人長期制作的,他們的展出更有歷史感,更具經典性。”
對于年輕的藝術家來說,強調時尚不是難事,堅守傳統卻很難。首先,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如景泰藍、牙雕等所需原料十分珍貴難得;其次,學習傳統技藝需要長久的磨礪,有些技藝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才能掌握;第三,年輕人被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時尚元素所包圍,對傳統的東西較為陌生。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傳統工藝美術道路上仍有不少藝術家在執著堅守。而時尚元素的適當添加使得工藝美術品更加適應現代人的需求。
技術服務藝術
3D打印、精密鑄造、微雕、激光焊接……當這些高科技手段運用到工藝美術行業時,帶來的改變是顛覆性的。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董書兵的作品《道》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石頭與堅硬的金屬融合,寓意文明沖破堅固的金石,表達對人類文明傳承和未來創新發展的暢想,構思新穎。一段紀實性網絡視頻揭開了該作品制作過程的神秘面紗:巨大的不規則石頭經過膨脹劑脹裂技術、圓盤鋸機器切割、人工打磨等工序變得圓潤,數控機床的運用使得在鋼板上鏤空字成為可能……雕塑《道》無疑是現代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的產物。
“高科技帶來的就是替代,加工工藝的手段變了,生產的方式、方法變了。高科技用在工藝美術的批量化生產中也是非常可取的。”林樂成教授指出。
高科技的運用填補了傳統手工藝在某些領域的空缺,它為企業生產提高質量、節約成本,是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藝術家有獨到的設計思維、創作理念,才會選擇合適的設計工藝,并借助工藝實現創意。正如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郭新教授所說:“技術是一種手段,掌握嫻熟可以幫助藝術家更好地傳達思想;技術也是一種語言,創作者要懂得尊重技術材料本身的特性,讓技術工藝發揮最好的潛能。”
市場崇尚原創
改革開放之初,工藝美術行業為國家創造了豐厚的外匯收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工藝美術企業開始改制轉型,由國有轉為私有,有的倒閉破產。工藝美術艱難走向市場化,但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
“工藝美術產品真正的市場化是成為大宗商品,越是成為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越能夠得到關注。”林樂成教授認為,“傳統工藝之所以成為少數人的玩物而沒有成為年輕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主要原因在于在審美上沒有給年輕人太多選擇。”
去北歐游歷過的人可能都有印象,當地超市里的杯子、盤子、瓶子等生活用品如同一件件匠心獨運的藝術品。反觀國內,類似產品大同小異,毫無個性可言。“中國是一種強迫性審美信息的傳遞,廠家就生產這種,顧客你愛要不要。但年輕人在審美上是很挑剔的,被迫選擇他就不接受,于是索性就不要了。”林樂成教授分析。
什么是這個時代需要的產品?年輕人喜歡哪種類型的產品?這是工藝美術行業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藝術求新求變,生命力才能持久,藝術家要敢于嘗試新的設計理念、新的表現手法、新的形式語言,創作有特色的原創作品。
傳統嬗變創意
此次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在南通舉辦,主辦方提出“將以工藝美術行業轉型與振興為目標,推動行業由傳統文化領域向創意產業領域轉變。”
在南通,這樣的轉變是指通過展覽突顯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產業特色,使之打造成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作品展示中心、學術交流中心、作品交易中心,進而推進南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近幾年,全國不少地方興建了工藝美術產業園區。2012年北京首座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產業園亮相垡頭,打造工藝美術產業研發設計、生產制作、展示交易及實訓交流平臺;福建莆田荔城區規劃建設三大工藝美術文化類產業園區,主要生產各種材質的工藝品雕塑等;山西宇達集團也斥巨資建立了國內第一家青銅文化園區……
園區建成后,如何完善工藝美術產業配套,延伸產業鏈?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如何形成品牌效應?如何構建人才隊伍?各地因地制宜,各顯神通。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趙萌認為,未來工藝美術的發展將在文化和藝術中得到提升。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學科、人才等優勢與南通的文化藝術資源有效整合,打造清晰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形成以工藝美術為核心的產業品牌的新樣式,一定會創造一份對中國工藝美術發展頗具影響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