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王受之建筑設計手繪稿畫展“記憶中國”在北京瑞吉酒店“建外樓下”畫廳展出。為此,本刊特意對王受之進行了專訪,深刻感受到其嚴謹而不沉悶、謙和而非含蓄的儒雅魅力。
帶你進入繪畫藝術
“創作過程中,我總是想在我的繪畫里把西洋手法和中國水墨畫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水墨要表現的特點就是黑白灰之間的暈染關系,要想處理得淋漓盡致,使用的辦法就是用手來處理水墨特有的滲透效果,當時因為個人比較喜歡,所以處理方式比較大膽。出乎意料地在畫展當天受到藝術界元老們給予的肯評,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元老就是人民幣1、2、3套設計者和開國大典毛主席像繪畫者、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他評價道:“用木炭筆這個繪畫語言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效果,并且如此精彩,王受之堪稱第一人了?!敝醒朊佬g學院理論家邵大箴也給了高度評價贊賞。這時王教授才開始意識到這種風格是一次創建,因為沒有人這么畫,所以調侃自己“有種歪打正著的滿意”。此次展出的作品共計100余幅,參展當天被個人收藏的就有一半以上的數量。
學習本是一種信仰
談到1987年到美國,自認才華出眾的他的確沒有經歷大部分留學生在國外所經歷的艱苦生活,直接進入了西方主流教育領域。從州立大學到私立大學,教學研究西方攝影史、電影史,二十六年里他在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美術學院都有講學經歷。提到早年學習英語的經歷也是供人津津樂道,上世紀在70年代二十幾歲的王受之在湖北工藝美術場做進出口交易員,因為客戶多為香港人,他懂設計又是廣州人會講粵語,所以開始做了一名技術加市場雙結合職工。但很多香港人和外商的合作更多的都是用英語交流,所以要聽懂客戶的需求和暢達的溝通,他就開始自學了英語。他說那時候上學主要學習俄語,現在基本的俄語問候語還是能夠記得并能流利地說出來很多,所以學習英語完全屬于個人愛好和對當時工作認真態度決定的。在恢復高考制度的1977年,28歲的王受之對于自己的人生可能早已比大部分求學的人規劃得更為清楚,當時他計劃要考入的是中央美術學院,但是因為英語成績在當時的稀缺,最終考取了武漢外國語學院。在大學期間,因為成績優異破格跳升了兩級,1979年就考取研究生報考美國史。在日積月累的語言環境中,王受之的英語水平已經可以做到同步翻譯的能力?!敖滩涣嗽O計史還可以做翻譯?!蓖趵蠋熡哪卣f。在研究生時期,分兩種年齡結構:一種是工農兵出身,被稱為直升飛機,年輕有朝氣;另一種是文革后報考大學的一批中青年,他們調侃自己為“土匪”。王受之是當年歷史系美國史的代表學生,而歷史系中國史就是由易中天先生為代表了。王教授打趣地總結自己說,俄文、法文、英文及廣泛的愛好和知識量的全面性已經符合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特點了。學習的主要辦法就是求勝解,要有研究和鉆研的精神,要么就不感興趣不學,倘若決定去學就要成為專家。再舉兩個例子說,他個人喜好藍調音樂,因為喜歡以至于專程跑到藝術發源地去研究。就連邁克爾·杰克遜去世時寫了一篇文章也被稱為國人中寫的最深刻的文章之一,這全是因為愛于研究。這就是他專注的魅力,讓每樣東西都盡可能地做到十全十美。
工作更應該是一種興趣和執著
了解建筑設計史的人都知道,在1987年就已經有了“南王北柳”之稱。到了美國的王受之要全部重新開始,經歷磨練沉淀取得最后的成就,這也是為何一個國人教授能夠獲得美國設計教育最高學府——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終身教授的原因。談到近期工作,王受之今年7月在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又即將開課,課程規劃為娛樂設計導論,這是他特別給電影系和動畫系學生開的課程。他深刻領悟到不僅自己需要不斷提高知識結構,還要經過實踐和使用來提高理論效應,工作的環境使他對專業評判標準很高。他解釋道,美國要求批評家要具備獨立的觀點、獨立的人格,在國外他的談論方式比較單刀直入,回到國家又很好地保持中華傳統禮教去育人,他的講課就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中國的經濟和城市規劃
王受之表示,中國的中小城市房屋的空置率過高,這是不正常的,反映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是因中國貨幣寬松等相關政策導致的,印鈔比例高,鈔票大量流通市場,加之大規模的房地產建設,就使房地產的泡沫過大。而城市規劃設計和布局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比如北京的環路設計,城市功能沒有把城市商業、就業、娛樂、居住壓縮在一起,再加以行政辦公中心、教育之都,導致北京承受了不應有的重中之重。沈陽、上海、廣州、佛山、上海與北京都比較相似,大一統的思想是榮耀和功績,規劃思想制衡了行政力量。
事業合作的要點
王受之指出,合作顧客分幾種:尊重你、強壓你、需要你。用有限的時間去幫助有求的客戶是他為客戶解決問題的前提。很多人都曾問過,您參與了中國國內知名房地產的項目規劃,為什么不為此出書供為參考資料?他嚴肅地講,這輩子他都未曾想過這樣去做,所以這方面的作品基本沒有整理過。因為幫助開發商做產品定位的建議,利用自己所擅長的歷史建筑史的結構知識來解決開發商在建筑設計上可能產生的偏差錯誤,讓產品更具有真實的建筑風格,但所有的建筑是由投資方確定建設,他認為自己只是在其中的環節之中出點子的人,不能歸結到屬于自己的作品當中。其實很多業內專家都知道,王受之改變過很多中國房地產的開發模式,比如新都市主義的提出等。在他的朋友圈中,與馮倫、王石、蔡奎、胡寶森和經濟學家金言石、葉檀的關系很好,他也逢時不怠地利用眾人都關注的焦點,親自操刀制作了對話類節目《侃侃文化》,節目從2012年春開場以來,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7場,其中邀請過的嘉賓有:著名漢學家顧彬,威尼斯大學校長、威尼斯雙年展資深顧問馬里諾·福林Marino Folin,國際著名設計師靳埭強,香港著名文化人馬家輝、梁文道,“春天舞臺”監制高志森,舞臺設計藝術家葉錦添,以及當代藝術家徐冰等。
中國發展落腳點
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他同樣直言進行了分析。首先是制造業,在我國要慢慢創造自己的品牌,因為內需市場很大,可以維持;“房地產業不會垮下去”,剛性住房需求產量依然較大,但是會逐步的壓縮排空其中的泡沫;娛樂產業在國內會發展較好但短期內不會進入國際化,因為創意水準和受限制控制,市場可以進入國際化,質量卻很難進入國際化標準。他建議,應該鼓勵中國探索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取得的成績中,我們應該保持冷靜,事實是我們離世界文化的最高水準還有一定的差距。最后談到房地產媒體,他說永遠會有,即便在美國的現實社會,專業房地產媒體還是有,但不好的一定被會淘汰,所以鼓勵我們要研究好,成為更專業更具體的房地產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