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申永州
[摘 要]在國內,品牌必須尊重以差序格局為歷史背景的關系社會。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明的精髓,是過去幾千年社會關系的支柱,品牌管理成功的關鍵之一在于建設和諧的品牌關系,而關系的建設依托于儒家思想的文化哺育。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義利觀”、“仁愛”、“誠信”、 “達兼”、“和”思想對于和諧品牌關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品牌關系;文化適應;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38 — 02
費孝通先生根據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論。鞏建華等認為“倫理本位為核心的儒教是中國人價值生成和原則建構的文化基礎。” 〔1〕儒家文化文化源遠流長,延伸到社會關系之中,形成了差序化的人際網絡,導致圈子文化在中國人際關系中特別突出:在多個圈子中,屬于同圈子的人能夠獲得優待,而在同一圈子中,有著更為親密關系的人更能獲得優待。這種關系社會的背景下,品牌也必須尊重并適應圈子文化,建立團結一致的品牌合作伙伴圈,即品牌共同體,涉及到品牌商、渠道商、供應商、股東、員工、廣告商、媒體、消費者、政府、行業協會、專家等,以實現品牌利益最大化。目前,國內品牌管理主體和客體大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和行為方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品牌關系建設必須依托于儒家文化資源。
一、義利觀決定品牌價值取向
“義”與“利”孰先孰后,決定了品牌價值觀,也影響著品牌關系的導向。雖然義利觀在儒家思想內部產生了分歧,不同時代的儒家代表有著與特定時代相符的理念。如劉華堂曾指出,儒家的義利觀在宋明時期遭到了扭曲,而到了清代才得以復原。這里著重介紹先秦儒家的義利觀思想:義以生利,義利平衡統一。
(一)義以生利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保ā墩撜Z·陽貨》)
孔子認為義與利的優先順序決定了君子與小人之分?!傲x”先為君子,“利”字當頭為小人,主張義為至上。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需要義,否則君子容易亂無分寸,小人容易變為偷盜者。可見,“義”在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是相當大?!敖裰扇苏?,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見利思義,是衡量成人的標準之一。反觀其說,沒有“義”的“利”是不可取的,利必先從義中來。
當然,在孔孟時期,雖然“義”被推為極高地位,但并不否認利的重要性,認可并鼓勵通過正當渠道獲得利?!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篇》)富貴是人的正常欲望,只要以正道獲取,君子才能接受。雖然貧窮是人們所厭惡,但沒有以正確的方法脫貧的話,比如行竊,是終究擺脫不了貧窮狀態的。
(二)義利平衡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荀子·大略》)義、利,是人天生就需要有的。重要的是,在先義后利、義以生利的前提下,能夠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在“義”盛行之時,能夠滿足生存的利求;在“利”盛行之時,能夠心存道義。荀子承認人生來就存在的私欲,人為了一己之利,容易引發爭端。主張以“義”制“利”,來使“義”和“利”達到平衡。
優秀的品牌應當堅持“義以生利”、“義利平衡”。在趨向不義之時拒絕利,在獲取利的同時多行義舉,雖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利潤,甚至還要付出額外的費用,但從長遠來看,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義與利,統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堅持“義以生利”的品牌價值觀,講求信義,才能建設誠信的品牌關系,為品牌的長遠發展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
二、“仁愛”是關懷消費者的基本條件
消費者更關心被關懷的服務品質。品牌服務要達到甚至超出消費者的期望,依賴于以“仁”的核心道德觀念來塑造自己,對消費者施予無微不至的“仁愛”,滿足消費者的應急之需和潛在之需,在產品功能和精神關懷上給予消費者最高的厚愛。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 “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生活在禮崩樂壞的年代,孔子心中的“仁”是一種大愛,這種愛意體現在愛人、愛天下。
仁愛,以人為本,體現在幫助他人達到目標的過程中而實現,而不是只專注于自身的目標。真正的“仁”體現在與他人的互動之中,通過別人的成就來實現自身的提升。品牌的仁愛,體現在品牌以貼心的態度對待消費者,以優質的產品滿足消費者,以熱情細致的態度服務消費者,以不歧視的立場對待所有年齡層、區域、種族的消費者。大愛消費者,才能獲得消費者對品牌的大愛和堅定的支持。
三、“誠信”是建設合作伙伴關系首要原則
品牌與供應商、渠道商、分銷商、廣告營銷聯盟等伙伴的關系,建立在以誠信為基礎的互惠互利上。儒家的“誠信”思想中,誠是本體,信是實踐“誠”的準則。品牌需要依托于“信”的實踐,發揮“誠”的本體性,將“誠信”融入品牌靈魂。
1.作為本體的誠
誠在儒家的古籍中多處提及,亦有多種釋義:“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保ā墩撜Z·子路》)在孔子看來,誠是善的體現,是心誠、虔誠之意;“誠信生神,夸誕生惑。”(《荀子·不茍》)在荀子眼里的誠,即指與事實一致,不夸張,講求是實際的匹配;《中庸》在系統上闡述了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闭\是與天合一,宇宙間天衣無縫、潤物無聲的大道。世上萬事萬物都需要遵行誠的規律。“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在孟子看來,誠是人之本性,只需反觀自身,即能達誠。只有做到誠,才能得到真心的快樂。
誠的地位極高,為仁、義、禮、智、信的根本,是萬物運行的基礎、舉世必守的大道。失去誠,與天有不合,萬劫不復。誠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一種神性,天賦于人,一種充滿全局的至高理念,是宇宙本體,是一切關系的基礎。
2.作為實踐原則的信
信為會意字,從“言”中來?!把浴睘槿嗽谏鐣煌械谋憩F。信,是一種人道的表現。與誠相對應,信非天道,而是人與人的實踐體現。據記載,信最早出現于西周時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帆小車無機,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信對于人的作用,猶如帆、機對于車一樣,缺之人無法立足,更不能行事。信是人世間一種基本的行為原則。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人之間的交往,信是底線。與他人交往必須守信?!爸铺栒钣麌酪酝?,慶賞刑罰欲必以信?!保ā睹献印ぷh兵》)信,即對士兵的一種諾言。賞與罰,言出必行。信,一種效力的體現。通過一致的行動,讓士兵相信、誠服?!白右运慕蹋何?、行、忠、信?!保ā墩撜Z·述而》)后來,董仲舒將信并入“仁義禮智”,形成五常。
因此,信是一種后天行為,是一種信諾:說的話內容為真,說的話與實際言行一致。沒有了信,人無法立足,在社會人群中不得為生。信,是一種實踐。它非自然而然,需要在行動中保持,在長期的堅持中便能享受到“信”帶給個人和群體的好處。信沒有誠至高的地位,但誠在信中得以變為現實。正是由于“信”的實踐,才使得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君臣關系、品牌與合作伙伴關系得以順利構建。
誠信是品牌伙伴關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品牌要在與合作合伙的接觸中,言行一致,誠實守信,以真正的行動支持合作伙伴,以真正的利益惠及合作伙伴。通過互惠的行為,以誠信理念,建立起堅實的合作聯盟。
四、“達兼”是履行社會責任的思想前提
“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雖然,孟子在此所探討的是個人的進與退,但品牌發展于社會,在獲得收益之后,也應當“兼善天下”。品牌在發展初期,可能更注重于內部的管理,但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得到社會認同,要得到社會認同,就需要對社會有所回饋。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各利益方的關心和支持,同樣品牌在發展壯大之際應懷著感恩之心回饋社會,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對于品牌的激勵,是品牌夢想實現的驅動力。
“天下”之于品牌,是社區、一般公眾、環境、行業本身、弱勢群體等一切需要援助的空間。品牌的社會責任,是指作為公民的品牌,在享受公民權利后要履行的公民義務?!斑_兼”,是品牌反哺社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品牌誕生、發展、壯大于社會,在品牌有持續獲利能力時,需要在必要的時候以適當的形式如資金捐贈、技術支持、產品捐贈、環境綠化、活動支持如贊助等對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
五、“和”乃和諧品牌關系之道
“和”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觀念。“求同存異”的原則的產生就是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思想。要求“和”,就得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尋找恰當的相處方式。品牌關系涉及到各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要保證品牌各利益相關者融洽合作,共同奮進,就必須建立和諧的品牌關系。儒家的“中和”思想,可以很好的指導品牌關系的協調。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
和諧,是“禮”發揮效用的最佳狀態。和諧的達成,并非天然而成,需要禮的教化與制約。以“和諧”為目標,則小事、大事都能做得極好。
“和則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各種不同事物相結合而達到的和諧平衡狀態。”〔2〕誠信是不同事物共同達到和諧的內在要求,是事物間相競成長的基礎所在,才能實現“致中和”。以“和”為貴,追求的和諧倫理的傳統文化,骨子里深深烙下了誠信的印記。“和諧”,是品牌關系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最佳的品牌關系狀態。
儒家思想是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思想,給中國消費者的思想及消費行為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尊重基于差序格局的關系社會,將儒家思想和品牌關系對接,一方面創造性地解決了儒家思想的現代轉換問題,另一方面更能為品牌管理提出整體性的解決方案:“義以生利、義利平衡”的理念體現的正是誠信道德精神,是品牌取信于合作伙伴的原則,是建立誠信的基礎;品牌通過“仁愛”,給予消費者最高品質的關懷,是建設品牌關系的根本;誠信是一切關系的基礎,品牌與供應商、渠道商、分銷商、廣告營銷聯盟等伙伴的關系理當建立在此之上;“達兼”,是品牌反哺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是品牌公民的義務體現。而品牌關系建設的最佳境界是“和諧”,各品牌利益相關者和而不同,合力實現品牌愿景。
〔參 考 文 獻〕
〔1〕鞏建華.曹樹明.差序格局的文化影響與關系社會的破壞作用〔J〕.江淮論壇,2007,(04):95-99.
〔2〕段淳林.和諧倫理思想與企業文化創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8-11.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