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晉虹
[摘 要]以立體網絡為載體,以信息共享為支撐,以時空的無限性為特征的電子信息時代大大擴展了個體虛擬生存的空間和領域,擴大了人們的認知領域,重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征方式,并進一步關系著個體道德自覺的生成與發展。以此為視角,分析虛擬生存下個體道德體驗的特征和道德自覺生成的困境,是尋求和構建道德自覺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虛擬生存;個體;道德自覺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44 — 02
一、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體驗的新特點
虛擬和現實是現代個體存在和發展的雙重維度。虛擬生存是個體在現實環境下活動內容、方式、范圍的擴展,是對個體現實生存境遇的反應和反射,是形式上的虛擬和本質上的現實的有機統一。因此,虛擬生存環境下的道德體驗也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點。
第一,技術化的體驗方式。虛擬空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載體,通過信息編輯、符號系統將現實社會中的信息和語言進行轉化和重構,進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新的交往方式。因此,以個體為載體的道德也獲得了新的體驗方式。我們對群體和個人道德的感悟和理解,不再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考察,而只需要借助鼠標的點擊、網頁內容的復制粘貼、排列組合就可以理清其發展輪廓,這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體驗的時空距離,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這些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加工者個人的主觀偏見,我們自身的觀點在無意識中已經被技術異化了。虛擬生存中明顯增強的技術性以及新型傳播系統的開發,已經使技術廣泛而深刻地植入個體道德體驗和評價之中,通過虛擬空間參與道德的體驗、評價活動,已經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方式。
第二,道德參與主體的去中心化。電子媒介作為現代人類生活的經緯線,不僅僅是一種以技術理性為支撐的后文化,其文化自身體制也重新整合著主體的認知和身份,真實/虛偽、自律/他律之間已經沒有可以劃分的界限,而且實際上人們反倒認同下里巴人的文化,反倒更加接受幻象的真實性,這也是后現代性產生的大眾心理基礎,機制意義、自由解放等宏大徐氏問題不是被解決了,更不是被消解了,而是被擱置了。〔1〕以此為時代語境,傳統條件下主體——客體的二元模式已經失去了在虛擬生存空間中存在的意識,到底誰才是道德的主體,才是道德評價的中心,已經沒有明確的界定,取而代之的是眾多分散的、多重的、不穩定的參與主體,這一切都是對主體與自我、主體與世界關系進行重新認定和整合的結果。道德主體去中心化景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從眾多不同的層面認識某種特定道德的的內涵和本質,明確其合理內核和生成機制,但是,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們對主要道德主體的關注,消解和置換了對特定主體的道德審視。
第三,道德評價客體的多元化。虛擬生存客體是主體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虛擬實踐的對象,是由虛擬技術派生和創設出來、以數字化的方式構成的客體對象。〔2〕它是對主體現實意識和行為的超越和發展,是現實中的客體在虛擬空間和領域的虛擬化。而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評價的客體既包括由主體通過高科技創造出來的技術化的虛擬存在,如大型網絡游戲景觀的創設,也包括以符號、代碼、信息存在的與道德相關的認識對象,同時,還涵蓋了現實生存環境下個體諸多社會道德實踐活動。道德評價客體的多元化發展,使主體在面臨信息的自主性獲取,利益的實現和權益的維護以及主客體關系的構建時,不可避免的出現抉擇性失誤,從而導致選擇性恐慌。
二、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自覺生成的困境
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主體的行為和表現是對其現實中行為和表現的延伸和擴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現實生存活動的客觀實在,但更多的是對其現實道德行為的超越,它對現實社會具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影響。道德自覺是指道德主體對時代的倫理教化和責任使命有自覺的擔當和深刻的認同,能夠從“道德無意識”的層面去了解和把握任何一個道德事件,而不是出于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超越理性的評價。認識虛擬生存視域下個體形成道德自覺的影響因素以及形成困境,能為尋求道德自覺的路徑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第一,道德輿論源形成的被動性。現今網上諸多道德輿論源均來自內部知情人士的爆料,并通過一些利益群體的積極回應和傳播擴散,形成宏大的輿論景觀,這是相關群體中的個體權力和權益博弈的結果。基于依附于權力的利益鏈條、利益共同體,實行利益均沾似乎已經成為圈內人士的潛規則。但是,一旦利益一方在權力和利益的糾葛中處于劣勢,在獲得利益的實然值和應然值之間產生落差,就會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獲得平衡,導致這個鏈條中的個體從“雙贏”走向“雙規”。因此,道德輿論源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部權力和利益的平衡,呈現出被動性的特點,其信息的真實性程度也就值得我們商榷。因此,能否掌握道德輿論源形成的主動權,是爭取道德自覺的首要前提。
第二,道德關注焦點的非均衡性聚集。當前,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關注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人們感興趣的領域,比如說對官員官德、情色反腐、明星丑聞、局部動亂、國家關系等事件蘊含的道德事件的探討,而對相對形而上的道德學術問題的探討則很難形成固定的場域,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道德自覺的真正構建。道德主體對道德輿論焦點的選擇性偏好,嚴重影響了網絡道德秩序的健康發展,同時,道德主體對道德事件的評價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偶然性和戲劇性的色彩。民眾通過大批量的電子復制、粘貼、轉發、跟帖形成對所謂道德事件的網絡圍觀的規模效應和道德輿論場域,卻忽視了對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道德遺留問題的關注,這一定程度上使網絡道德發展陷入尷尬的境地。
第三,道德輿論情緒的非理性表達。網絡輿論多為潛輿論形態,即情緒型輿論形態,情緒型輿論是公共意見的征兆,是顯示公共意見傾向的窗口,但缺少理性和清晰度的激憤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社會心理〔3〕。網民是網絡道德輿論的主要傳播者,而網絡輿論中個體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參差不同的,其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的表達也各不相同。同時,個體在信息解碼過程中會從以往的經驗中抽象出對情景的認知和判斷,并結合自身的利益形成對信息的選擇性理解、選擇性接觸和選擇性記憶。〔4〕這種缺少理性的道德情緒表達方式,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網絡道德秩序的有效運行,也影響了公民道德自覺的形成,甚至產生群體“道德暴力”現象。
三、虛擬生存環境下道德自覺的形成路徑
時代需要道德,道德也需要時代,一個時代贏得道德,是時代的幸事;一種道德贏得時代,是道德的幸事;因此,一個時代沒有道德,就沒有靈魂,一種道德沒有時代,便沒有舞臺。〔5〕個體的道德自覺也不是盲目和自發形成的,他既需要社會對其進行監督和引導,也需要個體自身對道德自覺的理性感悟和內心認同。
第一,加強對道德自覺形成的認同和研究。主體的道德自覺體現了主體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不斷地從低級走向高級、從自發性走向自覺性、從感性走向理性、從不成熟和不完善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主體道德自覺的形成,也就是主體由本我、自我向超我靠近和發展的過程。道德本我階段,主體所謂的一切道德行為都只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純粹的按快樂原則形式,以使自己獲得最大和最多的幸福為出發點和歸宿,而完全忽視了其與周圍客觀世界的聯系,這個階段,是個體道德的無意識階段,也就無所謂道德自覺的形成。道德自我階段,個體已經意識到理性和智力的重要性,學會按照現實原則和兼顧思想看待和處理周圍的道德現象和道德事件,能夠考慮到其他群體的道德利益和意愿,能夠有效地抑制其內心極端的道德認識、情感和行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階段的自我,還一定程度上處于道德無意識的狀態之中。道德的超我階段,是道德自覺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自我,能夠以至善原則、社會準則和社會理想為基本出發點,客觀地評價道德現象和行為,也能夠合理調節處于一定道德關系鏈條中的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的關系,這是道德最高階段的無意識。我們只有正確處理道德自覺形成過程中本我、自我與超我的關系,既保持一定的道德本我階段的無意識,又能按照自我的標準認識和看待世界,同時,努力追求道德超我的實現,唯有此,才能既兼顧個體內心的聲音,又不損害他人的利益。
第二,明確道德底線,增進道德寬容和理解。人的多樣化選擇,交往空間的不斷拓展與確定感、歸屬感的相對削弱交織在一起,在共同構成現代人獨特生存體驗的同時,也成為現代人生存焦慮的終極根源。〔6〕基于此,明確道德的標準和底線,正確處理主流道德輿論和非主流道德輿論的區別和聯系,是堅持道德自覺的最低標準,既要防止道德絕對主義的產生,又要避免道德相對主義的泛濫。如今,不同的道德輿論也越來越擱置高端標準的分歧,而注重于底線的共識,并把這種共識作為道德正當性和合法性的基礎標準。“差異是社會存在的客觀事實,多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尊重差異,就是要尊重廣大人民群眾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包容多樣,就是要樹立多樣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識。”〔7〕我們要不斷提高主體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引導其尋求不同道德理論和思想的相通點,弱化階級立場,強調利益共享。
第三,加強倫理規范和道德制度建設。倫理規范是從社會中抽象出來的用于規范社會、規范人類的的一種基礎性的社會規范,是處理現實世界和虛擬生存領域人們道德關系的基本準則,是明辨是非善惡的基本尺度,同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標志。加強倫理道德規范的建設,就是要秉承人道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平和正義、尊重和誠信的原則,去認識和改造道德世界。如果說倫理規范是一種不具有強制力的道德控制,那么,道德制度則一定程度上從強制力的角度保證倫理規范的有效實行。道德制度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道德的法律法規,二是道德的相關政策,三是道德的管理和約束制度。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從宏觀和微觀、抽象和具體結合的角度,將道德法律化、政策化、具體化。我們只有將倫理規范和道德制度結合起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確保主體道德自覺的有效推進。
面對個體道德滑坡的現狀,正視虛擬環境下道德自覺形成的困境,并不需要人人都成為圣徒,而只需要人人都成為合格的公民,只有明確道德底線,增進道德寬容和理解,同時加強倫理規范和道德制度建設,進而形成對道德自覺的理解和認同,才能為道德自覺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林濱,戶曉坤.大眾意識—意識形態—人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媒介批判理論的當代解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02).
〔2〕汪廣榮.試論虛擬生存主客體關系及其實現機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10).
〔3〕王升臻.道德自覺的內涵及其路徑選擇〔J〕.求實,2012,(06).
〔4〕陳力丹.輿論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90.
〔5〕戴茂堂.道德自覺—道德自信—道德自強〔J〕.道德與文明,2011,(04).
〔6〕鄭元景.虛擬生存:虛擬共生的存在〔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7〕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62.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