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潯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熱切關注的問題,而“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大量農業資金的支持。農業資金作為黨和政府安排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專項支出,是一項重要的資金支出,也是審計監督的重點內容。因此,做好農業專項資金的審計工作對農業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保障農業專項資金的安全,提高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從農業專項資金審計的必要性出發,研究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處罰力度、結合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等促進農業資金績效審計的建議。
一、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農業資金是指國家和社會其他部門及主體投入農業領域的各種貨幣資金、實物資本和無形資產,以及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的總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多樣性、風險性決定了投入的農業資金具有使用分散、利用效率低、風險大、投資報酬率低、效益有一定的外部性、投放有一定的政策性等特點。
農業專項資金是政府安排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及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專項支出,其管理、使用及績效情況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效果。因此,加強對農業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是審計部門的重要職責。由于農業專項資金在來源、管理、使用效益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特點,使得對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審計必須以資金和項目作為兩條主線,在真實性、合規性審計內容的基礎上,深化和拓展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審計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將具體審計內容落到實處。
1.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是落實“三農”政策的保證。
為保障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投入的農業專項資金越來越多,各項“三農”政策的落實也成為審計監督的重要職責。因此,評價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情況,成為了審計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方向。
2.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是優化資金管理的保障。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農村的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的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因此有必要對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績效審計,對如何提高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提出建議,以便更好地為農村的發展建設服務。
二、開展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面臨的問題
從資金用途來說,農業專項資金主要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的資金;從資金來源來說,主要是中央國債及中央預算資金、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本級預算安排資金及配套資金、項目建設單位及鄉村自籌資金、農業政策性貸款資金。根據農業專項資金用途、來源的特點,審計內容包括對申報立項、資金落實、資金分配、資金管理、資金使用、制度運作、項目管理與維護、效益產出等環節的審計。農業資金績效審計工作雖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面提高質量和深入發展的階段,但目前農業資金績效審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將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復雜化。
由于績效審計是近幾年才開展起來的,沒有現成的模式,解釋又眾說紛紜,大家覺得農業資金的績效審計實行起來比較困難,沒有指標評價體系,審計人員水平達不到。
2.農業專項資金審計的深度與廣度不好把握。
農業資金項目繁多,往往涉及到村、戶,必須深入到項目點、鄉、村和農戶審計檢查。而審計部門則受人力、物力、時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對每個項目都一一進行審計檢查,只能采取抽查方式,且抽查項目時一般根據資金量大小而定,不一定能代表整個項目情況,對項目建設成果及效益情況就更不好評價了。
3.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查證困難。
農業資金計劃渠道較多,多數單位對各種資金未按資金性質單獨列賬反映,使用時容易造成資金錯位,使得農業專項資金在審計工作中查證困難。
三、促進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發展的建議
近幾年,黨中央本著堅持科學發展觀的觀點,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城鄉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支農”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和農業資金的投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支農資金可謂“點多、面廣、線長”,也使得資金在籌集、分配、管理、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確保農業專項資金充分發揮效益,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農民切實得到實惠,應從以下幾方面促進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審計的開展,進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制度建設和處罰力度。
要加快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制度建設,制定和完善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實施細則,對審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出明確的處理規定和標準,使審計處理有據可查、有法可依,促進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合理化。在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項目中發現的問題,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合理的處罰。對嚴重違反財經紀律、侵吞國家財產和擠占挪用農業專項資金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嚴肅處理,并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對屢查屢犯、不執行審計決定的要采取通報和申請強制執行等手段,促進審計決定的執行和落實。
2.深入基層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農業專項資金來源渠道多,資金性質復雜,資金運作方式是層層撥付、轉撥,使用項目繁多,并且大部分項目又分布在縣一級實施,很多涉及到村、戶。這就要求市、縣審計機關結合實際,上下配合,深入基層,發揮審計的整體作用,才能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
3.根據不同審計對象采取不同的審計方式。
對于縣以上管理、分配農業資金的部門和使用農業資金的重點單位,要逐步形成經常審計制度。對主管部門主要檢查是否專款專用、及時投入到位和有無截留、擠占挪用;對使用農業資金的重點單位,主要檢查資金使用是否合理有效,有無損失浪費等問題。對農業方面的主要工程項目,從農業資金投入開始到工程竣工,分階段審計,促進農業資金發揮效益。
4.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內部審計是一支重要的審計力量,各級審計機關應該對他們進行業務指導。管理使用農業專項資金多的單位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積極開展內部審計工作。
5.重視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
為提高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需要進一步提高做好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認識。農業專項資金投入的項目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項目資金的管理使用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民生問題的改善,各級地方政府機關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來認識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意義和作用,認真履行職責,各領導層相互配合,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位,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6.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
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的順利開展,與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息息相關。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服務民眾。要著重培訓,增強審計人員的業務本領。審計是一項專業性強的工作。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高低往往決定審計成果的大小。
綜上所述,農業專項資金作為政府對農業支持的一項重要支出,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業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的特殊性,農業專項資金在其籌集、撥付、管理、使用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審計機關對農業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工作也將面臨新的挑戰。通過專項資金審計、資金使用各環節審計等全過程、全方位的審計促進政策的落實、規范資金的使用,進而促進我國強農惠農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潯陽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