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娟
“三公”經費指政府部門人員在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產生的消費,是當前公共行政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對“三公經費”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為規范其管理和使用,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著嚴格的禁令、明確的約束,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2012年中央單位“三公經費”公開大幕正式拉開,由于“三公經費”的公開細化程度不夠,加上對數字“遮遮掩掩”,采用“精煉”的表格和簡短的注釋,導致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但是作為審計機關,卻從來沒有放松對部門“三公經費”支出的關注。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三公經費”審計的切入點呢?筆者認為,審計機關理應將“三公”經費列為審計的重要內容,做好“三公”經費真實、合法、效益的審計,以進一步提高行政經費支出的透明度和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
做好“三公”經費“真實性”審計
在審計中,將“三公”經費支出的真實性作為監督的切入點。
一是關注“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決算及其公開情況。關注“三公”經費支出的預算編制標準和調整變動的審批程序是否規范;經費支出有無預算、預算編制是否合理和細化,有超預算列支以及預算不合理、不具體的情況;經費支出的標準是否有依據,實際支出是否按照預算規定標準列支,有無隨意提高標準或在標準下縮減既定活動謀取私利情況。如果被審計單位已經公開“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情況或決算,要關注其公開數字是否與實際支出情況一致,有無人為進行調整情況。
二是關注“三公”經費的反映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有無將“三公”經費通過人為分解列入項目經費,經費支出是否完整,有無將經費通過人為分解列入項目支出,有無在事業收入、非稅收入等非財政撥款中加大支出預算等,以確保經費支出的真實性。
三是關注“其他收入”。一些單位的事業收入、非稅收入等暫沒有納入“三公經費”的支出控制范圍,而這些非財政撥款中,往往隱含著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間,需要進行仔細核查。重點關注是否在“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等相應會計科目中核算“三公經費”,有無將“三公經費”混入“專項支出”等其他科目進行核算。比如將“三公經費”開支發票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費、單位基礎建設費等等。這種手段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一般不易察覺,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要善于觀察,還原“三公經費”支出的真實性。
四是轉移到其他科目列支“掩人耳目”。由于目前還不存在和“三公經費”直接對應的科目,對于不設明細二級科目的部門和單位來說,“三公”經費更是一筆糊涂賬,一切消費都隱藏在正常的行政費用支出中。為規避“三公經費”的開支數字過大,某些單位會將出國、出境費用變成外出考察交流的旅行社票據,將吃喝招待費在會議費中列支等等。比較常見的就是將應屬于招待費支出科目的計入會議費,從憑證看計入支出科目為經費支出為會議費,但從后附明細單據看,大多為煙酒招待,審計人員若不審查明細單據就很容易讓被審計單位蒙混過關。
做好“三公”經費“合法性”的審計
審計“三公”經費“合法性”,保證“三公”經費公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一是轉移列支。重點關注是否存在把本應在本單位賬面支出的卻間接轉移到下屬單位和二級機構,或將相關經費以撥出資金的形式先撥付到下屬單位,再通過下屬單位列支單位招待、職工出國等費用。對于那些有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的部門來說,轉移“三公經費”支出更是“順水推舟”,以逃避審計監督。
二是關注是否存在“小金庫”。重點審查是否在賬外列支“三公經費”。關注是否有將收取的房租費、管理費、國有資產變賣收益等非稅收入未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或者虛開發票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在賬外列支“三公經費”。“小金庫”來源各異,形式多樣,支出去向也往往與“三公”領域有關,在審計中發現部門有“三公”行為卻沒有“三公”經費的預算支出,很可能就是“小金庫”列支或向下屬單位轉移、攤派支付,應亟待重視。
三是關注是否虛開發票掩蓋“三公經費”虛列支出。高度關注公務用車中有無違規借用企業或其他單位車輛,尤其以本單位車改或“私車公用”為由列支經費補貼,以及在會議費中違規列支接待、餐飲和發放紀念品費用等以及有無列支不合法的出國、旅游等,以確保經費支出的合法性。
做好“三公”經費“績效性”的審計
將“三公”經費支出的效益審計作為審計監督職能的本質回歸。
一是審查支出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資源利用是否經濟,有無損失浪費的問題。是否產生了應有的管理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財政支出的合理性,財政支出目標是否得以實現,是否有利于履行政府職能,達到履職目標。如出國(境)費用方面,預定目的是否達到,相關報告和評估反映的結果是否確實。
三是審查是否超出相關標準、定額,與同期、同系統(行業)比較情況,保障公務需求情況。如公務用車運行費用定額標準執行,單車油耗、修理費用節約超支情況,以及有無閑置浪費情況。有些單位是否將收取的房租費、二級單位繳納的管理費、國有資產變賣收益或有意想隱瞞的一些收入未納入單位財務賬統一核算。
四是要加強績效審計的“擠出效應”,突出制度完善和改革創新,提升審計成果的運用和轉化層次,審計的目的不是為了查出問題,而是為了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把查問題、提建議、抓整改與完善制度相結合,強化管理、規范“三公”經費支出。(作者單位:南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