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市象山縣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境內島礁星羅棋布,港灣曲折,海岸線綿延800公里,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漁鄉”之美譽。2008年象山被授予“中國漁文化之鄉”稱號,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0年榮膺新世紀十年·首批中國節慶名縣。
象山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1998年,象山政府和有識之士準確把握了聯合國大會命名的“國際海洋年”這個契機,順應了合理開發利用海洋這個當時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在漁民兄弟向全世界發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的倡議中,將漁民的自發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經過15年的歷練,中國開漁節逐步形成了儀式、論壇、文藝、經貿和旅游五大板塊10多個精品活動項目,榮膺中國十大品牌節慶、中國十大最具魅力節慶、新世紀十年·中國節慶杰出典范獎、全國節慶活動百強等多項榮譽,在人民網舉辦的“最受關注地方節慶”評選活動中名列首位,2012年又獲得第四屆“節慶中華獎”最佳環境節慶獎和人民網2012中國品牌節慶。
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是象山人知恩圖報、感恩海洋的精神寫照;氣勢磅礴的開船儀式,千舟競發,是象山人勇往直前、敢闖大業的無畏氣勢的展示;萬人空巷的媽祖省親迎親儀式,是象山人與臺灣小石浦村父老鄉親之間祖脈相連的真情表達。感恩海洋、保護海洋的倡議,是象山人最早向世界喊出的聲音。除了保留傳統項目之外,歷屆開漁節還因時制宜,舉辦了象山風情全國攝影大賽、華夏漁文化藏品展、全國漁文化研討會等一系列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化活動,向海內外游客推出了看象山、象山海鮮之旅、黃金海岸觀光游、“東海第一網”等旅游活動。此外,“環球皇后全球總決賽”花落象山,中國海洋論壇落戶象山,中國作家民族文學創作基地扎根象山,國內著名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代言象山、推介象山……象山的城市品位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經濟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而這一切,都因為象山有著中國獨一無二的節慶——中國開漁節。
15年的“精雕細琢”,開漁節的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活動內容日益豐富,活動主題更加強化,這使一個原本因國家實行禁捕期而誘發的區域性文化節慶活動,變成了海洋大節、文化大節、經貿大節和旅游大節,演變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的節日和漁民的節日,并且始終如一地保持著旺盛且強勁的生命力。
節慶既保留精華又緊跟時代步伐、有新的亮點來吸引眼球,才能做到節慶年年辦、年年新。因此,從2008年開始,祭海儀式的場地移至東門的門頭山,形式也從官祭轉為民祭。經過兩屆祭海儀式的舉辦和兩年多的建設,東門門頭山保留了祭海場地,與其周邊的景觀也形成很好的呼應,現在已經成為石浦的旅游景點之一。
在臺東當地傳說中,媽祖娘娘、如意娘娘同為海神,象山石浦的媽祖娘娘是姐姐,臺灣小石浦村的如意娘娘是妹妹。臺灣臺東縣小石浦村村民原系象山石浦漁山村村民,1955年遷居臺灣,搬遷時漁民們請走了島上供奉的“如意娘娘”。當年遷臺時400余人的小漁村如今已發展為1500人的大村,但他們對媽祖如意的信奉始終不改。半個多世紀的分離,沒有阻隔兩岸同祖同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反而使小石浦村村民思鄉之情日益深切。從2006年開始,結合漁區漁民傳統的祭祀、祈福習俗而開創的“媽祖巡安儀式”,也已經成為開漁節活動的新亮點。多年來,兩地同胞不斷往來,相互了解逐漸加深,合作意愿不斷增強。
第十三屆中國開漁節期間,組織籌備了首屆9分鐘原創電影大賽,有20個團隊、20個劇本,在6月20日進駐象山進行拍攝比賽。這是全國首創的競標賽式的短片拍攝比賽,影片《最后的槍王》獲得2012年金雞百花獎,設立了第一屆微電影大賽、最佳微電影大獎,《瑪麗的自然卷事件》入選戛納電影節,拍攝作品在國內外電影節獲獎達到40余個。此外,還通過漁文化旅游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選出一批能代表象山形象、反映漁文化特色、既美觀又實用的旅游工藝品,讓各方來賓都能“帶走”象山。
第十四屆中國開漁節緊抓浙江省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機遇,以“實施海洋戰略,共創藍色文明”為主題口號,以漁文化為主線,以服務象山海洋經濟建設為目標,突出民俗性、休閑性、群眾性,主打“海洋經濟、對臺交流、鄉風民俗、自然生態”四張牌,除了繼續深化祭海儀式、開船儀式、媽祖巡安這三大傳統民俗項目之外,組織了中國海洋經濟峰會、象山臺東海洋經濟合作交流會、兩岸石浦人中秋聯誼活動、青年護海行動之中華鳳頭燕鷗保護活動啟動儀式等活動。
中國開漁節正逐步從一個區域節慶活動,發展成為一個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國際影響;既體現民俗風情,又彰顯時尚品位的文化大節、旅游大節。經過15年的歷程,中國開漁節凸現了個性化特色。
一是主題性強。開漁節有著鮮明的海洋環保的主題,倡導的是感恩海洋的情懷,寓理念于活動之中,主題貫穿活動始終。
二是文化性強。經過幾年的實踐,確立了開漁節的核心文化—漁文化。象山對漁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成為“中國漁文化之鄉”。兩岸的媽祖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了開漁節的文化性。
三是民俗性強。開漁節的主體活動(祭海、開船、媽祖巡安等)有著很深厚的民俗基礎,極具吸引力。
四是群眾參與面廣。開漁節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文藝表演,使廣大群眾享受了文化大餐,莊嚴的祭海儀式和壯觀的開船場景吸引了眾多的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群眾已經成為開漁節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五是媒體關注度高。隨著中國開漁節品牌的聲名遠播,媒體對象山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每屆開漁節,都有大批中央、省、市媒體來象山采訪。第十四屆開漁節中,央視《新聞聯播》、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央視網、中國網、中國之聲等都對開漁節盛況、海洋經濟峰會、祭海儀式等進行了集中報道。
六是實效顯著。開漁節之所以能歷經十五年而不衰,并在全國各地幾千個節慶活動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能堅持市場化辦節,切實增強節慶自身的生命力。從1998年第一屆至今,組委會共籌集招商和贊助資金3000余萬元,有力地支持了開漁節活動的舉辦。開漁節是象山對外宣傳和城市營銷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載體,通過舉辦開漁節,象山擴大了對外影響,提高了知名度。中國開漁節不僅推動了象山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發展,也推動了象山濱海旅游的快速發展,對象山實現文化、旅游的大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本文圖文由象山縣大型活動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