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翎
2012年書刊印刷企業現狀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對書刊印刷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起伏跌宕的曲折過程。我國經濟增長從2003~2007年連續5年超過10%,2007年達到14.2%,成為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高點。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從2011年開始,增速逐季下滑,降到9.2%,2012年前三季度進一步下降到7.7%。國內外經濟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的中速甚至低速增長時期已經到來。
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外需不足、出口不振的形勢下,書刊印刷企業備受沖擊,而且低迷的發展勢頭一時難以得到改變。那么,如何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中成功突圍,是書刊印刷企業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書刊印刷市場產能嚴重過剩
另外,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地區出版物年生產能力在3000萬令以上,而出版單位年出版量約為2200萬令,還有教材的季節性生產因素影響,生產能力實為嚴重過剩。供求比例的失調進一步造成了企業間不正當競爭,互相壓價,以低價取勝造成的惡果近年來更加凸顯。
印刷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作為勞動力密集性的行業,印刷行業的用工成本一直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新勞動法的出臺給印刷企業的用工成本帶來了極大的負擔,而且印刷企業作為商品的來料加工行業,是被動的商品生產者,在經營中沒有任何自主產品的定價權。
電子媒體對書刊印刷市場的沖擊
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手機網民總數達3.56億。網民規模的日益擴大,使得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和移動終端閱讀等數字閱讀消費需求日益旺盛。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2年,18至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74本,比2011年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5.77本上升了0.97本。其中,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已達2.35本,比2011年增幅達65.5%,九成讀者表示閱讀過電子書后就不會再購買此書的紙質版。可見,電子閱讀市場對于出版物印刷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得書刊印刷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目前,盡管我國印刷行業已經涌現了一批初具規模和品牌知名度的企業,但是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在規模、效益、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大的不強、小的不精”的問題依然突出,行業內企業間競爭遠多于協調合作,導致行業內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狀況難以得到根本改變。另外,印刷企業普遍缺乏高素質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資質認證體系有待完善;企業在內部管理、資本運營、國際貿易等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書刊印刷企業在變革中求發展
如此的內憂外患困擾著書刊印刷企業,若想繼續在印刷行業生存下去,轉型升級是必經之路。外部環境不可控,唯有改變自己。書刊印刷企業紛紛“窮則思變”,書刊印刷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改變,企業數量正在逐年減少,唯有變革才能生存,否則面臨的一定是被洗牌的命運。是通過自身的創新改變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還是繼續抱著僥幸心態裹足不前,這些將成為影響國內書刊印刷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格局中排位的分水嶺。
隨著印刷產業鏈上下游的不斷調整、轉型、整合。一部分書刊印企市場份額不斷萎縮,逐漸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另一部分書刊印刷企業近年來快速崛起,其中,民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集約化、規模化的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增加,以北京地區為例,目前,18家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企業占據書刊印刷市場40%的份額。這些成功轉型和升級的先鋒企業,能夠在風云突變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的經驗值得其他書刊印刷企業借鑒和學習。
山東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
“書刊印刷企業要實現轉型發展,只有堅持改革創新。”
山東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一直在走創新之路,作為山東省三大印刷基地之一,新華印刷物流集團近年來一直在實行轉方式、調結構的改革,分別在經營、科技、品牌、體制四大塊進行了創新。臨沂新華按照“集約化經營,自動化生產,專業化協作,一條龍服務”的經營戰略,打造了集數字化書刊印刷、數字化精品印制、圖書物流配送、綠色精美包裝、環保印刷版材生產、印刷物資供應、印刷機械設備進出口貿易等一條龍產業鏈的印刷物流文化產業園區。
對于當前低迷的書刊印刷市場,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董事長公丕鳳認為,影響書刊印刷市場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數字網絡技術的沖擊、印刷工價的政策性引導和行業不規范的競爭等。但是,公丕鳳董事長對市場發展前景還是充滿信心,她認為,只要企業加強合作與聯合,不斷創新技術,一定會有好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書刊印刷企業要實現轉型發展,只有堅持改革創新。
湖南天聞新華印務有限公司
“中國還沒有一家像當納利那樣在全國具有壟斷性的印刷企業,所以這個市場仍然是天聞印務和其他很多書刊印刷企業可以爭取的市場。”
湖南天聞新華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曉山認為,書刊市場的持續低迷不單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書刊市場的現狀。如今閱讀的多樣化,如Kindle、iPad等電子閱讀器的問世對書刊市場沖擊很大。如今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可能不愿意閱讀圖書,而更喜歡通過電視、網絡、電子閱讀來獲取知識。
雖然現在從數據上看,出版還是很繁榮的,但是書刊印刷面臨的挑戰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要發展就要抓住現有市場,不能放棄,并且還要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就算書刊印刷市場的增長放慢了,甚至是零增長,但是這個市場依然還是存在的。天聞印務雖然去年的銷售額是9.52億,但在整個湖南書刊印刷市場占有的份額還是比較少的。中國還沒有一家像當納利那樣在全國具有壟斷性的印刷企業,所以這個市場仍然是天聞印務和其他很多書刊印刷企業可以爭取的市場。
那么怎么去爭取這個市場?潘曉山認為,一是要有自己的技術實力;二是要進行技術改造;三是要有營銷手段,這樣才能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未來整個書刊市場可能增長有限,但對于天聞印務來講,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近幾年來,利潤增長超過銷售增長,這是天聞印務很特別的一點。因為天聞印務以前主要是教科書生產,淡季旺季分明,在淡季的時候可能就休息了。但現在,天聞印務“淡季不淡”,反而更旺,如此一來增加了生產銷售。以前教科書在整個集團占70%,現在下降了大約30%左右。所以不是利潤增長了,而是銷售增長了。
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
“想要轉型,要先有基礎。先把基礎做好,有了基礎,才有轉型的資本和能力。”
對于目前書刊印刷市場的現狀,供大于求,產能過剩是最主要的原因。電子媒體對圖書的影響較小,而對期刊的影響較大。華聯印刷現在做的一些汽車類的雜志,印量都在下降,而且趨勢比較明顯。但是整個書刊印刷市場短期內下降不會太大。書刊印刷企業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的事情都沒有做好,而去想別的更多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也不會太大,除非是有更多的資金或更強的技術支持。對于書刊印刷市場,華聯印刷董事總經理朱敏抱有樂觀的態度,她認為,如果企業能做得好的話,將來一定是強者愈強。在如今整體情況都不太好的階段,應該做好企業內部管理,不斷挖掘自身潛力。
想要轉型,要先有基礎。先把基礎做好,有了基礎,才有轉型的資本和能力。為什么一定要把主業做好?朱敏認為,現在的主業還能贏利,還有現金流入。其他方面都是需要投入的,如果沒有基礎,拿什么來轉型?所以華聯印刷一定要堅持做好主業。在環境好的時候,環境推動著企業發展和前進;在困難的情況下,企業能發展和前進,才是真正的強大。在困難的時候,誰能咬牙挺住,誰就能看到未來美好的前景。要一直堅定信念把現有業務做好、做大。
江蘇鳳凰新華印務有限公司
“以前我們主要研究‘如何生產、如何管理,現在應該更多地研究‘為誰生產、生產什么、誰來生產、按什么標準生產”
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及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求,使得書刊市場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份額不斷減少,格局不斷刷新。2013年,書刊印刷市場環境依舊不容樂觀,市場需求有待拉動,利潤空間不斷縮小,份額日趨萎縮。對于傳統的大部分新華企業來講,轉變發展方式,遠比引進設備、提高技能更重要。只有正視殘酷的現實,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轉型升級,尋找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定位,構建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緊跟政策、緊跟市場,才能確保持續健康發展。
轉型升級的目標立意應在于最終轉變發展方式。以前我們主要研究“如何生產、如何管理”,現在應該更多地研究“為誰生產、生產什么、誰來生產、按什么標準生產”。
多媒體時代下的印刷,不再是純粹的工業生產,而是一種產業鏈邊界大幅延伸的一體化商業市場。只有擺脫原有的低端競爭模式,向高額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約型發展方向跨越,跳出價格戰,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尋求更大的效益空間,不斷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企業應變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蓬勃發展。
縱觀以上在變革中得以發展的書刊印刷企業,他們都書寫著一樣又不一樣的變革故事。變革伴隨著書刊印刷企業成長,是變革使得書刊印刷企業發展,技術迅速提高,設備逐步先進,出版周期越來越短,唯有變革才能得以生存,才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