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持續關注了河北省新樂、唐山、三河等地的空氣污染情況,呈現了當地污染的原因及發展方式上的問題。欄目組進入第四站——文化歷史名城張家口后發現,在該市110國道沿線,煤場、礦山、采石場到處都是,路是黑的,田地是灰的,就連本應翠綠的行道樹,也是灰綠色的。張家口懷來縣土木煤炭市場是全國十大煤炭市場之一,煤場里到處是沒有任何覆蓋遮擋的露天煤堆,銷售旺季,風一吹連天都看不見,這里的污染已經持續了14年,種出來的蘋果都是黑色的,洗都洗不掉。
煤塵污染之烈竟至于斯,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和觸目驚心。連地里種出的蘋果里面都長出了煤的基因,天天呼吸著含有煤塵的空氣的民眾們,他們身體里面該會產生怎樣可怕的變化?
拿起黑蘋果,有點常識的人們估計都能想到污染。其實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很多現實中都面臨博弈。幾乎每一次的博弈,輸的都是環境。從張家口的調查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粉塵污染。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持著這些企業不顧生命健康制造污染呢?最終調查這些污染無一例外都與地方GDP有關,要么是百強企業,要么是縣里的支柱產業。試想一想:誰會舍得把自己的飯碗不要了,就為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呢?空氣能變成生產力嗎?能換來票子和升遷嗎?因此為了地方GDP,只有犧牲環境和健康。
當地村民把污染看作恐怖的惡魔,而他們投訴的聲音卻一次次被忽略。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盈利,不斷地擴張經營規模,政府為了營造“可觀”的政績重GDP輕環境治理。在企業和政府如此“和諧”的既得利益格局下,百姓的聲音還有誰會聽到呢?百姓的利益還有誰會在意呢?
據調查,張家口2012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33.7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同比增長30.2%、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同比增長25.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同比增長25.7%、煤炭開采和選洗業同比增長17.8%。從這些數字中可以明顯看出礦業和礦產對于張家口經濟的作用有多巨大。不錯,我們需要經濟增長,但更需要健康。目前破壞環境的代價正在顯現,環境正在日益用更加嚴厲的方式在警告著我們。如果我們的眼里只有那些礦產,我們將看不到綠色,只能是蘋果越來越黑。
伴隨著“黑蘋果”事件的出爐,筆者不禁想到近期“鎘大米”、“重金屬蔬菜”等事件的曝光,污染問題已經引起國民廣泛的擔憂。解決污染問題,還是那句老生常談:只有驅除某些地方官員頭腦中的“GDP崇拜”,和改變唯GDP是瞻的官員政績評價體系,并在這種評價體系中引進環保指數,官員才會害怕污染。否則,只能是摁下了葫蘆浮起了瓢,令全國處于一種治理污染喊聲比干勁大的狀態。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筆者認為首先應從治污開始,并且要全國一盤棋。不然,就會出現現實中的北京下大力氣治理,但扔會承擔河北污染的結果。只有全國聯動,出重拳,才能真正實現風輕云淡、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