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服蛇膽川貝末、枇杷露,腹瀉服腹可安、霍香正氣丸,不少人有病常常自己作主,到藥店購買中成藥服用;甚至一些沒有經過培訓的西醫生,也在開西藥的同時,動輒給患者開中成藥,有的還開幾個療程,讓患者長期服用,這樣盲目服中成藥導致帶來副作用,延誤甚至加重病情。在不久前廣州市十三行國醫館舉辦的中醫論壇上,到會的10多位名中醫在發言中強調:認為中成藥藥性溫和、可隨便服用是對中醫的認識“誤區”;中醫是講辯證醫治的,同一個病狀不一定用同樣的藥。他們呼吁市民不要盲目服用中成藥,應在掌握中醫理論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為此,荔灣區中醫院原院長,廣州市名老中醫盧士杰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有的西醫不懂中醫寒熱虛實的辯證施治原則,為濕熱引發腰痛的病人開了腰椎痹痛丸,結果,有的病人服用后虛火上升,腰痛更甚。原來腰椎痹痛丸是治寒濕腰痛的,如果濕熱的病人吃了,熱上加熱腰更痛。他說,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中西醫要互學),西醫本科生必須經過兩年的中醫理論培訓,而中醫師也要經過西醫的理論培訓。當時盧士杰常到廣州市的大醫院,給西醫的主治醫師講中醫課。現在應該恢復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做法。
越秀區中醫院原院長,廣州市名老中醫黃仕沛認為,同一個病狀,卻有論內寒熱虛實等各種病癥,所以要辯證施治,對癥下藥。例如:咳嗽有寒熱之分,熱咳可服蛇膽川貝末,寒咳就不可服。中成藥也有寒熱之分,千萬不要以為中成藥是溫性的就可以隨便吃,尤其不可輕易大量長期服用某一種藥,要在有經驗醫生的指導下對癥服用。
(南 成、惠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