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俊
新學期伊始,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紛紛出臺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政策文件,文件中做出了硬性規定和要求,學校不得不隨之作出各種調整,包括人員、課時和作息時間的調整。我認為,要切實減輕中小學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達到“減負”的目的,必須慎重研究、系統規劃,尤其要妥善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減負不減質。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好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但是一定要妥善規劃,做到減負增效不減質。減負的關鍵是課堂要高效,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該掌握的知識掌握好、練習好、鞏固好,把該養成的能力、素質、習慣培養好,教師不能無限制地運用各種方式將學生課堂學習負擔向學生的課堂外延伸,增加學生課余學習負擔;同時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學生在校的時間,讓學生在校生活充實、豐富。
減負不增負。減負處理不好就會適得其反,變成名副其實的增負。學生在校時間過短,有些家長就會騰出工作時間來接孩子、管孩子,然而更多的家長迫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將孩子委托他人或其他機構代管、代教育,這樣不只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學生的安全隱患。
規范和有效監管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和各種家教類的“小作坊”。確實,將學生“趕”出校門之后,各種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火了。有著辦學許可證和經營權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雖是政府職能部門批準的合法機構,但是這些所謂的合法機構,其收費標準和辦學質量,參差不齊,呈現出一副亂象。更有未經政府職能部門批準、無任何辦學資質和手續的各種家教“小作坊”,一個人或幾個人就支起的輔導班在私底下招生培訓。只要有這些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和各種家教類“小作坊”的存在,就會影響到學校在職教師的工作,因為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被聘到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和各種家教類的“小作坊”去任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這些教師在校的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降低,更有甚者在自己的利益日益與這些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和各種家教類的“小作坊”掛鉤之后,難免一些教師會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舉動:課堂上該講的不講,通過釋放某種信息千方百計將學生招致自己所參與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或各種家教類的“小作坊”里學習,有這些因素的存在,學生在校的和課余的學習負擔能減輕嗎?
要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教育在學生的學習生涯和成長過程中具有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教育功能應該得到進一步強化,尤其是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全面提升學生各種素質和能力上的功能必須進一步強化,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的學習生涯和成長過程中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就拿學生在家長的安排下所熱衷于參加的社會上的各類文藝特長班的培訓來說,其所學的絕大部分在學校都有專門的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受到傳統的中高考指揮棒的限制,這些課程在學校都一律被當作非中高考科目學習而不受重視,質量上不去,滿足不了學生多樣化的個性成長需求,迫使學生及其家長不得不想辦法去彌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育怪圈,造成學生、家長、學校諸多資源的浪費。
全社會都要轉變觀念,解放孩子。現在的孩子普遍都很累,幾乎都是一出生就被社會不正常的觀念所綁架:孩子一出生,許多家長就根據當今社會的一些不正常的觀念和自己的主觀臆斷,一廂情愿地為孩子設計好了未來的成才和就業的道路,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這些方面的潛能。有的認為孩子多才多藝好,學校招生也以孩子擁有某些方面的特長而享有優先權,這就逼迫家長督促孩子不得不往多才多藝上發展。年幼的孩子,還沒有享受童年的樂趣和生活,就早早地“老成持重”了。社會真正發展到人人都多才多藝,從人的精力和本能以及社會需要來說,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減負”需慎重,不能只盯著學校這“一畝三分地”,全社會都要轉變觀念、切實參與進來,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都要通盤考慮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等各類因素,從長計議、系統規劃、妥善安排,切不可簡單草率應對。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