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作為一種流行風向,一種自我表態,它是設計人當下對于服裝的喜好、解讀、傾訴。作為設計師的郭麗莎,在服裝行當已經行走了10年,從最初做命題作文的企業設計師到單飛成為獨立設計師,她慶幸從未離開設計行業。雖然年少氣盛的她也曾動過轉行的念頭,“當身邊朋友都已經賺到第一桶金,甚至更多的時候。自己還在苦澀的掙扎,你便會自然而然的質疑自己的堅持。但冷靜細想之下,自己如此狂愛服裝,熱愛設計,而它又是一個既能給自己添姿,也能為他人加色,同時充分發揮自我想象力的行業。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真是一份很美的職業。”許多事情在你想放棄之時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便能峰回路轉看見柳暗花明。隨著時尚買手店如雨后春筍般繁盛,郭麗莎以及她的icut告別干枯沙漠,迎接似夏繁花的中國設計時代。
雖然,這一新興產業整體狀態參差不齊,為數不少的時尚買手店更是以店主喜好而挑選商品,甚至并非設計師產品。但優秀如BNC薄荷·糯米·蔥、棟梁的買手店還是為中國獨立設計師提供了極好的展示平臺、銷售渠道。然而,走過五年風雨歷程的icut抉擇買手店時也有著自己的準則。“我們會選擇經營模式與方向明確完善的時尚買手店。它在提供給我們相對開闊舞臺的同時,完整體系以及專業買手的獨到眼光,對于獨立設計師都是非常好的拓展、發展方向。”目前,icut除去798的專屬店面外,也以寄售與買斷的模式入駐資源完善的BNC薄荷·糯米·蔥設計師集成店。
時尚買手店與我們熟知的企業品牌專賣店走著大相徑庭的兩條道路。前者需要買手確定風格和品位,宣傳其自身獨特產品。后者恰恰相反,它在品牌成立之時就已擬定好其整體風格。但這些并不影響獨立設計師與企業的互補合作。“企業在批量化生產基礎上,坐擁優勢資源,例如優質低廉的面料資源。相對于企業而言,沒有強大經濟實力的獨立設計師無法大批量采購面料,而往往小批量的購買直接意味著成本增加。如果兩者合作,企業在緩解獨立設計師的壓力,彌補生產、銷售不足的同時,能讓其更好的看見自己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與反饋。同樣,帶領市場步伐的獨立設計師也可以提供給企業更多設計新理念。”堅持自我文藝范兒十足的郭麗莎期待企業與獨立設計師的互動。其實,郭麗莎創立于2008年的icut靈感源日本名師三宅一生,他的一衣多穿可以說是icut建立的促成者。最初icut主張DIY精神,傳承老一輩服裝手藝,向高品位的縫紉愛好者提供裁片和配飾。時至今日,它已蛻變成為集裁片、紙樣、成衣和高級定制的服裝品牌。
對話
時尚北京:icut定位是什么?
郭麗莎:icut向25—35歲年輕、富有朝氣與藝術氣息的女性提供造型和服裝搭配。但非常有趣的是40—50的消費者也會購買我們的產品。我想這就是中國消費者厭倦千篇一律的服裝,追求獨特的開始。
時尚北京:2013年icut的設計理念是什么?
郭麗莎:2013年icut春夏設計是基于我對于印度、泰國、柬埔寨文化的一種表達。在款式上以巧妙的修身包裹式為主,看似寬松又能突顯女性曲線的婀娜多姿。在色彩上,延續品牌黑色調,加入寶藍、白色作為配色提高整體亮度。
時尚北京:為何icut排斥一切洛可可式繁瑣和矯情?
郭麗莎:雖然好的設計師應將所有風格和文化融匯在自身之上,但其實設計服裝與做人一樣,心思細膩的設計人會偏愛洛麗塔、波西米亞風格。而自身喜好簡潔大方的我更中意沒有繁復裝飾的服裝。
時尚北京:伴隨著icut的蛻變,你又有著怎樣的收獲或感受呢?
郭麗莎:像從小學畢業升入中學一樣,晉級更高階段,把多年企業經歷的繁雜與艱辛集合在一件事情上,釋放所學。人生就是不斷歷練,不斷攀升。
時尚北京:你最鐘愛的面料是什么?
郭麗莎:羊毛材質。因為它是一種神奇的面料,比任何材質更有可塑性。它既可以很厚實也可以很輕薄,它既可以像冬天也可以像夏日。你無法想象它的精細度可以與發絲媲美,而在廓形處理上也賦予我極大的靈感和發揮空間。
時尚北京:在做設計中,你是如何堅持藝術感的同時兼顧商業性?
郭麗莎:傾聽消費者的意見,結合自己的設計原則,做出既不失品牌風格又能滿足消費者的產品。
時尚北京:作為設計師,您認為原創設計的標準是什么?
郭麗莎:現在所謂的中國原創更多的是設計師自己的喜好,若能結合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中國原創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