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宇 周彪
1978年春天,北大77級政法專業新生何勤華向鄰座同學打聽,哪個是李克強。
翻看花名冊時,他發現這位名叫李克強的新生與他的經歷相似——也是1955年出生,當過知青,做過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
“我就是李克強。”鄰座的男生說。
“這位男生身高1米76,膚色較黑,濃眉大眼,鼻直口寬,頭發有點卷,雖然話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來擔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的何勤華曾如此為當年的李克強“畫像”。
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做過北大近十年學生”的李克強,為人低調,酷愛讀書,在大三以后即可翻譯英文原版法律文獻。
他大學本科專攻法律,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過英國大法官丹寧勛爵的經典著作《法律的正常程序》;他在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專攻經濟學,諳熟二戰后西方資本運作的新情況以及經濟學理論的新成果,曾挑戰阿瑟·劉易斯等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二元經濟結構學說。
當年手捧小本子背單詞,拍集體照時幾乎總是站在后面或者最邊上的李克強,現在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位總理站到了國際舞臺中央,在全球媒體閃耀的聚光燈下,以他的談吐、見解和學識,展現出自信、睿智的“李氏風格”和大國氣度。
巧答“有罪推定”
“中國是否會停止對美國的黑客攻擊?因為這一問題已引起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關注。”美聯社記者尖銳的提問突然給現場增添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氛。
“剛才你說的話我怎么有一種‘有罪推定的感覺啊?”李克強在重申了中國政府對于黑客行為一貫反對的立場之后,輕松笑答,也引來了在場記者會心的笑聲。
這個事后被媒體解讀為不經意間“暴露”出法律專業背景的巧答,顯示出李克強輕松駕馭敏感外交問題的高超水平。
這一天是2013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燈火通明,擠滿了約800名中外記者。一雙雙眼睛緊盯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央政府“掌門人”,期待從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語氣中辨識新“內閣”的施政方略。
深色西服,深紅色領帶,57歲的李克強面帶微笑揮手致意。他與四位副總理在這里與報道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提問。
在約110分鐘的記者會上,李克強共回答了11名中外記者的提問,其中,涉及中美關系的內容引人注目。
他在記者會上提到,自己平時會閱讀國外媒體報道。在前兩天,他就看到美國媒體報道,美方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不同大國之間的沖突并不是必然定律。
“我欣賞這個觀點。”回答美聯社記者有關中美關系的問題時,李克強說。
上世紀80年代,李克強到美國訪問時,正值美國大選,他與美國兩黨人士都有接觸。“他們都跟我說,你放心,無論誰當選,對華合作和一個中國的政策立場不會改變。”
到國務院工作后,李克強經常會見美國的政治家。“他們和我談話,很坦率地說,我們是為美國利益而來。我跟他們說,我是為中國利益工作。既然大家都講利益,那好,利益就有共同點、匯合點。”
這一次,美聯社記者問:“中國提出與美國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那么中方希望美國做些什么?包括所謂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洲。”
“新一屆中國政府會和過去一樣,高度重視中美關系,因為這是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我們愿與奧巴馬政府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李克強回答。
“當然,我不否認中美之間有分歧,但只要我們相互尊重對方的重大關切,管控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
“至于說到亞太地區,這可以說是中美利益交匯、集結最密切的地區。中美都表示要維護地區的穩定、促進繁榮,我希望言行一致,從亞太地區做起、做好,來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也有利于亞太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李的語言總能拉近人的距離”
2012年4月26日至4月30日,李克強出訪俄羅斯。那幾天,俄羅斯春意盎然、氣候宜人,相比之下,中俄貿易和投資促進會議的開幕式,氣氛顯得不夠活躍。
“這幾天,不少俄羅斯的朋友告訴我們,說今年春天的氣候是難得的好。他們甚至說,這是專門為中國代表團準備的,專門為這次貿易和投資促進會議準備的。”
李克強一句中西合璧式的幽默,讓現場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而他關于中俄共同前進的道路并非總是“像涅瓦大街一樣平坦”的描述,則受到了《俄羅斯報》的稱贊:“李的語言總能夠拉近人的距離。”
4月28日下午,李克強到訪莫斯科國立大學并發表演講。該校能容納1200多人的大禮堂座無虛席,走廊兩側也站滿了學生,其中很多都是90后大學生。
“此時此刻,我的確有重來故地的感覺。20多年過去了,莫斯科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留學生,現在有1500名留學生在這里學習。”這是李克強的開場白,自此至演講結束,在座的大學生報以20多次熱烈掌聲。
李克強此次訪問俄羅斯,重頭戲是與普京的會面。
“俄羅斯領導人同我會面的時候,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之間的政治關系很好了,沒有什么談不攏的了,大家是不是多用點精力談務實合作的事。” 2013年3月17日的記者會上,李克強回憶起去年訪俄時的情景。
普京的言語風格早已為世界熟知,尤其是2007年他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語驚四座之舉。2012年,在與李克強會談時,他仍不改直率之風:“兩國經貿合作規模很大,所以有些問題需要我們更多關注……”在談到兩國經貿合作的話題時,普京直接提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李克強的話則帶著沉穩和務實:“我們在解決問題當中不斷前進,不斷開拓”“中國有句話,叫言必信、行必果”。
一個直率,一個真誠,兩人的這番互動,預示著共贏的成果: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項目取得進展,簽署了60億美元的能源合同。
“當時我說,中俄雙邊貿易額是800億美元,我就憧憬,通過共同努力,再翻幾番沒有問題,而且可以實現共贏。”李克強今天仍認為,中俄推動務實合作,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加強溝通協調,不僅有利于鞏固雙邊關系,而且有利于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
“他選擇了正確的話語”
就任中國國務院總理之前,李克強正式亮相國際場合的次數并不算多。2011年年初,他訪問歐洲三國時,德國《南德意志報》外交政策主編內留斯曾在評論中如此寫道:“一位迄今很不引人注意的李先生來到了歐洲……” 但觀察李克強此訪后,內留斯話鋒一轉:“他選擇了正確的話語,因為他了解歐美及其貨幣的意義。他擁有高額的貨幣儲備并想簽訂合同。”
內留斯這段話的背景是,其時歐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債務危機,歐元困境重重。“一位美國副總統或經濟部長遍訪歐洲、宣揚歐美貿易的事情已經很久沒有發生了。”內留斯的評論發出無奈之聲:“不要指望華盛頓的救助……”
李克強在演講中引用了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的話:“只要我們把希望的大陸牢牢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會被我們戰勝。”
大約500年前,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下出海遠航,數次出生入死后終于發現了美洲大陸。
在西班牙馬德里出席中國西班牙企業家早餐會并發表致辭時,李克強引用這句話顯得頗有深意。他說,國際社會只有攜手合作才能繼續前行,因為“在重大挑戰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這番表態引起在場企業家特別是西班牙企業家的熱烈回應,現場一片掌聲。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說,李克強訪西期間兌現了中國的允諾:中方承諾購買60億歐元的西班牙國債,以幫助西班牙度過困難時期。中西還簽署了多項協議,總價值達75億美元,其中包括向中國出口西班牙紅酒、火腿和橄欖油等協議。
這次歐洲之行,李克強在9天內密集訪問了西班牙、德國、英國3個國家、5個城市,出席了46場活動。據報道,當時尾隨李克強采訪的媒體一度多達四五十家。他在各種場合發表充滿睿智、務實、幽默的演講,展現出中國的友善、熱情、真誠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李克強的“亞洲共識”
2012年4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中國海南開幕。在論壇上,李克強所闡述的關于中國經濟與亞洲經濟的主要論點,對于理解未來十年中國與東盟、日、韓、印度等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合作與共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李克強倡導的“亞洲共識”包括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亞洲的領導和人民應該準確認識亞洲作為全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力量。亞洲應該對自己的美好未來具有堅定的信心。今天的亞洲在經濟總量上已經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在迅速地向以東亞和東南亞為中心的亞洲轉移。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最多的勞動人口、十分年輕的人口結構、很高的大眾教育水平﹑大量的工程師和經濟管理人才。
第二,亞洲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亞洲的經濟發展尚不平衡,中國、印度、東南亞除新加坡外的各國,都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局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亞洲的國家經濟開放度高、資源稟賦優良,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亞洲經濟具備未來十年、二十年內持續快速增長的潛力。
第三,亞洲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深度全面的合作和一體化。由于歐美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的能力在快速下降,亞洲經濟的增長無法依賴歐美作為主要的資本、技術來源和產品的銷售市場。亞洲發展的機會在于亞洲內部內生式、包容式的增長。
這一“亞洲共識”,與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合作和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從李克強的演講中,尼爾森全球副主席里克·卡什看到了一個“全球經濟的黃金時代”。
李克強曾在記者會上告訴中外媒體,“中國有條件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推進社會進步。中國有13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持久的國際和平環境。即使中國發展強大起來,我們也不會稱霸,因為中國在近現代歷史的慘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中國人的信條。這里我想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堅定不移的決心,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是中國不可動搖的意志。這兩條原則并行不悖,也符合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秩序的準則。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愿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努力,守住21世紀的全球和平與繁榮。”